李自成是姚雪垠创作的经典架空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 书号:42936 时间:2017/10/28 字数:21041 |
上一章 第二十七章 下一章 ( → ) | |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文武大臣们在御前行了叩头礼后,李自成吩咐一声坐下。等到大家刚刚坐稳,李自成先向刘宗敏问道: “捷轩,吴三桂的家书你看了么?” 刘宗敏回答说:“看了。书子中使用了一些典故,我们众武将莫名其妙,经德齐将军讲解之后,我们全明⽩了。吴襄也是老耝,箩筐大字儿认识不到几马车。吴三桂这混蛋小子,他的这封家书,分明是送来给咱大顺朝廷看的,哪是给他老子写的家书!” 李自成点头说:“你说得很对。吴三桂表面上是给他老子修的家书,实在的意思是写这封书子给孤看的,表明他决不投降。可是他害怕孤立刻发兵征讨,所以他不直接给孤写书子,留下一点回旋余地。”他忽然转向丞相,问道:“启东,你如何看的?” 牛金星赶快站起,说道:“陛下睿智天纵,烛照一切,洞见三桂肺腑。臣看了吴三桂的家书之后,也甚愤怒。然反复思忖,窃以为既然吴三桂的事尚有回旋余地,不妨暂缓讨伐,一面准备用兵,一面按期举行登极大典,以正天下视听,慰万民 ![]() 李自成的心中一动,觉得牛金星的话也有道理,又向宋献策问道: “军师府中商议如何?” 宋献策站起来说:“奉旨在军师府议事诸臣,除臣与林泉之外,牛丞相、喻尚书、顾学士都到了。正会议间,接到吴三桂差人送来的这封家书。大家传阅之后,莫不义愤填膺。然而因为是军国大事,所关非浅,尚未迅速就有定议。” 李自成神⾊严厉地问:“主要的是,你们对出兵讨伐有何再法?” 宋献策心中一惊,回答说:“顾君恩学士力主讨伐,喻上猷尚书,也是主张讨伐。然兹事体大,臣不免心存疑虑,希望断自宸衷。牛丞相认为皇上举行登极大典极为重要,倘再改期,将失天下臣民之望,亦暴露我大顺兵力不⾜,自⾝软弱,反助长吴三桂嚣张之气与远近各地不臣之心。” 李自成愤怒地问道:“难道不敢对吴三桂兴兵讨伐,就能庒下去吴三桂嚣张之气,消灭远近各地不臣之心么?” 宋献策明⽩皇上对讨伐吴三桂的事已有成见,且“圣心”十分恼火,不宜在此时犯颜直谏。他不再说话,跟着牛金星坐下。李自成知道顾君恩主张讨伐吴三桂,将目光转向顾君恩说道: “在襄京时,关于下一步用兵方略,文武们议论不一,是卿建议孤先破西安,再接着进兵幽燕,直破京北。到西安后,要不要紧接着北伐幽燕,众文武们议论不同,又是卿主张趁热打铁,赶快渡河北伐。孤两次都采纳了卿的建议,才有今⽇的成功。关于对吴三桂的事如何处置,是眼下十分火急的军国大计,不能够当断不断,犹豫误事。孤意已决,卿有何⾼明之见?” 顾君恩明⽩皇.上对吴三桂用兵讨伐的事已经决定,此刻又受了皇上的褒奖,认为这又是立功的绝好机会,立即站起来说: “陛下,近⽇因风闻吴三桂拥有数万之众,负隅山海,颇有不降之心,臣对和战大计,已私心代陛下筹之 ![]() ![]() ![]() ![]() ![]() 顾君恩的意见很投合李自成的心思。他未进京北时候,在路上每天接到许多军情文书;进了京北之后,每天批阅的军情文书更多。这些重要文书,多数是留守长安的权将军泽侯田见秀转来的,也有由六百里塘马直接从湖广来的,还有从河南来的,从驻守太原的文⽔伯陈永福处送来的,以及从驻守保定的权将军刘芳亮处送来的。这些纷纷从远近各地送来的文书,有许多使李自成感到心烦和担忧。湖广方面,据襄 ![]() ![]() ![]() ![]() ![]() ![]() 李自成点头说:“目前河南各地也很不稳。” 顾君恩接着说:“河南位居中原,自古为争战之地。目前各府、州、县驻军空虚,无力弹庒,可以说危机四伏,十分可虑。况且割据西平和遂平一带的土豪刘洪起,被左良⽟委为副总兵,招兵买马,扩充地盘,完全与我大顺为敌。割据登封的李际遇,乘我大顺军在河南驻军空虚,派土寨兵丁四处剿掠,威胁洛 ![]() ![]() 李自成的神⾊更加严峻,但没有即刻说话。他的眼光在刘宗敏等武将和牛、宋等文臣们的脸上扫了一遍,而脑海里却闪电般地同时想起了许多⾜以使他心烦的情况。近来从各地来的军情塘报和密奏,他知道河南汝南这个重要地方,已经被劣绅地痞占据,最早被他派兵攻破的并委派了地方官的郊县城,新近又落⼊明朝的地方官绅之手。另外,从去年十月起,依靠他的声威,不靠兵力,差人传牌到豫东和山东各地,处处百姓驱走了原有官吏,打开城门 ![]() ![]() “必须赶快东征,一战打败吴三桂,夺取山海卫,不要养痈成患!” 李自成在片刻间所想到的各地局势,御前的文武大臣们因为都是参预帷幄的人,能见到各处军情塘报,所以同样清楚。但是因为各怀隐忧,一时间竟无人说话。李自成也不等待,望着刘宗敏问道: “捷轩,武将们有何主张?” 刘宗敏知道李侔主张持重,但是不予重视,坐着回答说: “武将们都主张讨伐。兵贵神速,越快越好。” 李自成又望着李过问道:“补之,你的意下如何?” 李过恭敬地站起来说:“吴三桂在家书中称我为贼,决意与我为敌,必将一战。臣以为迟战不如速战;拖延时⽇,于我不利。我军进驻京北以后,军纪已不如前,虽然汝侯令严,已经斩了几个违犯军纪的人,但败坏军纪的事,仍在不断发生。倘若赶快出师东征,全军同仇敌汽,军心可立刻振作。任臣暗中担忧,如果拖延下去,一月之后,我军暮气已深,军纪将大大不如今⽇,想打一场恶战,恐怕晚了,所以汝侯坚决主战,侄臣十分赞同。此事迫在眼前,无可回避。至于登极大典之事,请恕侄臣死罪,不妨推迟一步。” 李自成听到李过建议他推迟登极大典,登时脸⾊一寒,心中一震。但忽然镇静下来,李过是他的亲侄儿,对他怀着无限忠心,这建议不可不认真思忖。然而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想着顾君恩必有妙计解此难题,随即向顾君恩问道: “再推迟登极大典将动摇朝野视听,也会大失三军将士之望。顾学士,你有何更好主张?” 顾君恩站起来说道:“臣以为,一面大军东征,不可迟误,一面如期举行登极大典,以正天下视听。此二事并不相传,可以同时进行。陛下以为然否?” 虽然在李自成看来,顾君恩的建议不无道理,但是他看见李过和刘宗敏都在头摇,分明是极不赞成。他们是大顺朝中极其重要的两位大将。李自成不能不重视他们的态度,随后向刘宗敏说道: “捷轩,你说出你的主张!” 刘宗敏很不満文臣们的态度,傲慢地瞟了顾君恩和喻上猷一眼,仍然坐在椅子上,冷然说道: “陛下,可以请文臣们各抒⾼见!” 李自成说:“不,你说吧。你在我大顺朝位居文武百官之首,一言九鼎。虽然要大家各抒己见,可是孤等着你一槌定音。” 刘宗敏从椅子上站起来,魁梧的⾝子,骨棱棱的眉头流露出坚定刚毅的神情,突出的颧骨上似乎微微地动了几下。他将两只大手抱拳 ![]() “皇上,我们初到京北,脚跟没有站稳,遇到吴三桂与我为敌,这一仗关乎胜败大局,非打不可。臣为打仗着想,有意见只好说出口来,不说出来便是对皇上不忠。” “你说,你说。孤正要听你忠言。” 刘宗敏继续说:“我军来到京北的人马号称有二十万众,实在说精兵只有六万,连沿路投降的明兵,合起来七万多人。这六万精兵,是我们来到京北的看家本钱,其中有部分将士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吴三挂有关宁精兵三万多,加上新近从进关辽民中征调的丁壮,合起来有四万多人。假若我们将全部六万精兵派去讨伐,留下一万多人马戍卫京北,比吴三桂的关宁兵只多了一万多人。所以这是一次兵力相差不多的大战,也是一次苦战。可是我们必须赶快取胜,不能够屯兵于坚城之下,拖延时⽇。倘若战事拖延不决,一旦东虏南下,畿辅各地响应吴三桂,对我军十分不利。何况,据刘二虎所得探报,吴三桂在海边屯积的粮草⾜可以支持半年以上,我们最多只能携带十⽇之粮,又不能指望附近各州县百姓支援,与我们在河南、湖广各地时情况不同。所以这次讨伐吴三桂,一则是势在必行,二则是全力以赴,三则是必须一战将吴三桂打败。打败了吴三桂,夺占了山海关,然后迅速回师,经营京北近畿,方好立于不败之地,使満鞑子不敢南下,也使河北、河南、山东各地官绅士民不敢反叛大顺。献策,你是军师,你说是么?” 宋献策十分震惊,但在皇上和刘宗敏、李过等都主张对吴三桂用兵讨伐的情况下,他不敢公然反对。不反对吧,又明知用兵不是上策。他站起来说道: “对吴三桂这样窃据雄关,拥兵抗拒,成为我朝肘腋之患,用兵讨伐,义之正也。但臣仍主持重多思而行。兵戎大事,有经有权,请不要立即决定…” 刘宗敏冷笑说:“献策,兵贵神速。当断不断,反受其 ![]() 李自成又向牛金星问道:“启东,你平⽇満腹经纶,对此事必有远见卓识,何不说出你的主张?” 牛金星虽然在心中也主张慎重行事,但见皇上和刘宗敏已经下了决心,他就不敢说出不同的主张了。他恭敬地站起来,向李自成回答说: “用兵打仗的事,臣不如军师,更不如汝侯。陛下睿智天纵,思虑渊深,诸臣万不及一。如此大事,请陛下不必问臣,断自圣衷可矣。” 李自成转向宋献策问道:“军师,你看,这一仗应该如何打法?” 宋献策回答:“陛下不是询问臣此仗是否应该打,而是询问臣此仗如何打,⾜见陛下东征之计已定,其他的话都不是微臣所宜言了。但臣忝备军师之职,理应尽心建言,请陛下另行召对,使愚臣千虑之后,再作一次陈奏。” “也好,今晚孤将在文华殿单独召见你与林泉,诸臣皆不参加。”李自成又转向刘宗敏:“捷轩,你还有什么话说?” “陛下,对待吴三桂抗拒不降,臣与众武将出于义愤,也为家国安危着想,坚主讨伐,兵贵神速,不要拖延时⽇。但也知困难很大,非往⽇同左良⽟打仗的情况可比。我军出兵六万,只比关宁兵多一万多人。吴三桂有坚城可凭,粮草不缺,以逸代劳,先占地利人和两条。我军进⼊京北后已经有一部分土气不如以前,出征人马不多,粮草也少,必须拼死⾎战,方能取胜。臣请陛下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壮我军威。只要将士们看见陛下立马阵后督战,定能以一当十,锐不可挡!” 李自成的心情 ![]() 刘宗敏又说道:“臣请马上出宮,驰回将军府,连夜分批传呼各营果毅以上将领,秘密下令出兵准备。我大军何时离京北出征,请皇上此刻示知,至迟明⽇决定。” 李自成想了想,神⾊更加严重,慢慢说道:“军师原说四月十二⽇己已是一个大吉大利的⽇子,倘若万不得已,再改登极⽇期,出征就定在四月十二⽇。如今既然对山海用兵紧急,登极大典的事暂不提了,就决定在大军东征凯旋之后登极吧。军师,你以为如何?” 宋献策心中明⽩,此次皇上御驾亲征,倘若出师不利,东虏又乘机进兵,后果十分可忧。他⾝为军师,实难附和众议。但是看来谏阻已不可能。在片刻间,他的心思十分为难,不觉向坐在右边的李岩看了一眼。恰好李岩也在看他,分明期望他大胆苦谏。他随即恭敬地站起来,心情 ![]() “臣原是草野布⾐,寄食江湖,本无飞⻩腾达之志。崇祯十三年冬,陛下携仁义之师,进⼊豫西,百姓奔走相 ![]() ![]() ![]() ![]() 李自成觉得宋献策的话也有道理,心情十分沉重,点点头说:“孤已说过,今晚在文华殿召对。这次出兵打仗,实是万不得已。倘若吴三挂公然声称为恢复明朝举兵反我,号召远近,畿辅与山东纷纷响应,我们再讨伐就迟了一步。或者満洲人准备就绪,八旗铁骑南下,与吴三桂联兵对我,那时我们出兵讨伐已经晚了。孤东征之计已定,无须再议,再谏便是阻挠大计。”他瞟见刘宗敏在对他点头,随即对宗敏说道:“捷轩,你立即回首总将军府,分别召集各营将领,传达孤不得已推迟登极,迅速东征之意,命各营赶快准备,于十二⽇一早随孤东征。至于行军次序,如何部署,你与补之商议,代孤定夺。孤今晚召见正副军师之后,在运筹帷幄方面,他们会助你一臂之力。好啦,大家退下去准备去吧。” 从刘宗敏起,大家依次叩头,肃然退出。 “献策。林泉,”李自成向两位军师叫道“孤还有话嘱咐!” 宋献策和李岩赶快回⾝恭立,等候上谕。“你们回到军师府中,献策要为孤此次东征卜上一卦。” 宋献策说道:“古人云:‘卜以决疑,不疑何卜’。既然陛下已决定东征,就不必卜了。” 李自成说:“当然,十余年来,孤⾝经百战,往往遇着官军就打,看见有机可乘就打,打不赢就走,并不由卜卦决定。可是这次出师,与往⽇不同,不妨在出征前一卜休咎。你今晚卜一卦吧。” “是,臣今晚谨遵圣旨卜卦。平⽇臣为方便起见,总是用三个铜钱卜卦,今晚将沐手焚香,遵照文王旧制,用蓍草卜卦。” 李自成面露微笑:“好,卿平⽇卜卦灵验,孤今晚等待你卜一吉卦。” 李岩在西安时曾谏阻李自成急于北伐幽燕,力主用两年时间倾全力经营河南、湖广、陕西和山东各地。李自成不仅拒绝了他的建议,而且心中颇不⾼兴,本来有意任他为新朝的兵部尚书,也就不再提了。从那次事件以后,他听了宋献策的私下劝告,以后在李自成面前该提的意见少提,以免⽇久招祸。所以在今天御前会议时候,李岩与宋献策的意见完全相同,但是他在心中巴不得宋献策谏阻东征,他自己却不说话。离开御前出宮,他一直心情沉重,思考着如何挽回皇上和刘宗敏的危险决策。但是他明⽩自己无力谏阻,宋献策的请求皇上在今晚单独召对也未必能转移皇上和刘宗敏的已定之策。从东华门到军师府的路上,他虽然同宋献策在马上 ![]() 他们策马回到军师府,休息片刻,便同一群常在⾝边的文武员官共进晚膳。大家看见正副军师大人脸⾊严肃,猜想到在宮中讨论了重大国事,必定与吴三挂在家书中公然拒降有关,但没人敢询问一句。在宋献策和李岩主管的军师府,不仅办事效率很⾼,和六府政的情况大不相同,而且绝对不许询问军国大事的重要机密。每次两位军师从御前议事回来,倘若他们不将所议之事告诉左右僚属,大家是不许询问一句的。用李岩的话说,他同宋献策这种对国事的严肃态度就是古人所称道的“大臣出宮不言温室树”今晚由于正副军师的神⾊异常严峻,闭口不谈朝廷将如何对待吴三桂拒降的问题,在正副军师周围的气氛也变得大大不同于平⽇。 晚膳以后,宋献策携着李岩的手走⼊他单独办公的一个大房间,俗称签押房。他吩咐中军,不许呈送公文的人走进小院,也不许服侍的人站在窗外。然后他同李岩隔着八仙桌,在两把太师椅上相对而坐,端起一杯香茶漱漱口,咽下肚去,小声说道: “你我深蒙皇上知遇,委以正副军师重任,值此家国 ![]() 李岩低头沉默片刻,说道:“据你逆料,东征成败如何?” “此事我们已经谈过,十分令人担忧。” “兄平生精于数术,占卜如神,何不遵旨一卜” “仁兄学问,弟所敬佩,对卜卦一道,岂有不知?易理变化玄妙,往往也有偶然。弟平⽇遇事,重在以常理判断,不靠占卜。有时占卜,幸而中一,人们便竞相传说。有时也不中,不过人们不谈罢了。我从军事上分析利害,心中了然,所以不必乞灵于卜筮。” “虽然如此,老兄仍然必须一卜,不然今晚用何话回奏皇上?” 宋献策想了一下,只好说:“是的,君命不可违,我就占一卦吧。” 他随即呼喊檐下肃立的中军,命仆人端来温⽔,净了手,焚了香,然后从锦囊中取出四十九 ![]() “请见不必迟疑,也许会得一吉卦,改变你我思路,不用再谏阻东征,岂不甚佳?” 宋献策说:“兄言甚是。易理奥妙无穷,也许会卜得吉卦。既然钦谕难违,只好不管吉凶,且看占卜结果如何!” 为着表示虔敬,他改变平⽇占卦习惯,向桌上的蓍草拜了一拜,随即将四十九 ![]() “林泉,你看,得到一个凶卦!” 李岩惊问:“什么凶卦?” “这是乾卦中的‘上九,亢龙有悔’,岂不是应了今⽇不该东征之事?” 李岩在少年时也是读过《周易》的,不觉说道:“果然是个凶卦!” 宋献策颓然坐下,叹口气说:“林泉,《周易》虽然变化无穷,但毕竟只讲 ![]() ![]() ![]() ![]() 李岩说:“弟少年时读《易经》,对孔子所作易传,反复背诵,至今不忘。《系辞》云:‘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请兄想一想,我大顺朝近来行事,何尝不是亢龙!…” 宋献策赶快作个手势,要李岩将声音尽量放小,免得室外有人听见。李岩摇头摇,接着说道: “孔子在这几句《系辞》中,紧接着用十分感慨的口气说道:‘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今⽇你我⾝居子房与陈平之位,不能谏阻皇上悬军东征之议,一旦受挫于坚城之下,东虏乘机由中协或西协进犯,截断我皇上回京之路,岂但‘亢龙有悔’!倘若我大顺不能在京北立脚,影响所及,将见河北、河南、山东各地,变 ![]() ![]() ![]() 宋献策轻轻点头,小声问道:“事急势迫,皇上东征之意已决,今晚召对,我们用何言进谏?” 李岩回答说:“皇上亲率六万将士,孤军东征…” “不是孤军,是悬军。” “是的,是悬军东征,也等于是孤注一掷。此事乃家国安危存亡所系,你我既为顺朝大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必当尽职尽忠,对军国大事的利弊知无不言,方不负事君之道。” “如何能克尽厥职,知无不言?”宋献策问道,剪去烛花,注目望着李岩。 李岩低头沉昑片刻,重新抬起头来,口气坚定地说道:“依弟愚见,事至如今,只好将今晚之卦,不作隐瞒,面奏皇上。平时陛下十分重视仁兄占卜,倘若今晚听到卦爻辞之后,果然动心,你我即可乘机反复剖析,冒死苦谏,想来陛下可能采纳苦谏,回心转意,悬崖勒马。” 宋献策说:“难!难!据我看,此时谏阻东征,十分困难,反而可能惹皇上震怒,埋下你我⽇后之祸。” “我兄往⽇对皇上知无不言,今晚何以如此忧惧?” “往⽇,”宋献策感慨地说“当皇上在艰难困苦之中,依赖众文武辅佐,虚怀若⾕,从谏如流,集思广益,知人善任,方能克敌制胜,避免挫折,夺取江山。自从破了西安之后,皇上与陕西将领成以为大业将成,志得意満,骄气已露,而新降众多文臣又歌功颂德。才到西安不久,山西、山东未定,河南未稳,更莫说天下已定,皇上急于还乡祭祖,大宴乡 ![]() 李岩不觉惊喜,赶快问道:“仁兄有何奇计破敌?” 宋献策正要说出他的奇计,忽然中军进来,请正副军师大人速去前院接旨。宋、李二人迅速站起,略整⾐冠,匆匆走到前院,向北跪下。从宮中来的传宣官昂然走上台阶,面南站立,带着浓厚的关中口音和严重的口气,琅琅说道: “圣上有旨!正军师宋献策,副军师李岩,火速进宮。圣上在文华殿等候召对!” 中军将传宣官送走以后,宋献策和李岩因为皇上在文华殿等候,不敢怠慢,不能再谈别的话,随即带着文武随从、亲兵、奴仆等二十多人,走出辕门上马,向东华门疾驰而去。 他们在护城河桥內下马,将一群随从留在东华门外,进人紫噤城中。当走到文华殿的宮院门前时,他们的心情都很紧张。宋献策拉一下李岩的袍袖,小声嘱咐: “今⽇召对,不同平⽇,犯颜直谏的话由我来说,兄只须帮衬一二句即可。” 李岩心中感 ![]() 李岩随在宋献策的背后,由一宮女带领,脚步很轻,恭敬地走进文华殿的东暖阁。宮女退出。他们向李自成叩头,望见皇上的严峻神⾊,不觉心情紧张。仅仅在三年半以前,在伏牛山得胜寨屯兵时候,他们同李自成每⽇见面,无话不谈,亲如朋友,那样毫无隔阂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下午在武英殿御前会议之后,李自成没有休息,首先叫来吴汝义,命他赶快准备初十⽇为罗虎与费珍娥成亲的事,务要事事风光。他又叫礼府政尚书和侍郞进宮,告诉他们,他要立刻敕封罗虎为潼关伯,罗⺟为浩命夫人,命礼府政大臣遵照《大顺礼制》,火速备办敕书和潼关伯铜印。他又召威武将军、罗虎的叔⽗罗戴恩进宮,命他听从宮內大臣吴汝义指挥,督率工匠,连夜将金银熔化,都铸成五百两的整块,分装木箱,钉牢,加上封条;所得珠宝首饰,也要装箱钉牢,內衬棉花,外加封条。罗戴恩率领五百骑兵,五百匹骡子,二百匹骆驼,初十⽇动⾝,将数千万两⽩银,还有⻩金、珠宝等物,走娘子关一路,押运长安。他又命李双喜驰往首总将军府,询问刘宗敏是否已经召集了各营果毅以上将领,面授讨伐吴三桂的决策,会商如何出兵的事。双喜回宮禀报,刘宗敏先召见了制将军以上将领会议,传达皇上圣旨,如今正在分批召见果毅以上将军训话,鼓舞士气,誓为陛下效忠作战。至于详细出兵的事,等待正副军师前去,商量之后,方好一一下令。李自成听了没有做声,等候两位军师进宮。 两位军师在文华殿东暖阁叩头,赐座之后,李自成向他们问道: “你们回到军师府,为东征卜卦之事如何?” 宋献策和李岩恭敬起立,依照献策嘱咐,李岩低头不语。直到此刻,宋献策还在心中嘀咕:“要直言不讳么?”李自成又问道: “献策,你到底卜了个什么卦?” 宋献策躬⾝答道:“陛下,请恕臣死罪!臣于晚饭后沐手焚香,请出蓍草,敬谨卜卦,竟得一个不甚吉利(他不肯直说凶卦)的卦,不敢冒渎圣听。” 李自成暗暗吃惊,又问道:“到底得的是什么卦?” 宋献策:“在乾卦中…” “在乾卦中…什么卦?” “上九,亢龙有悔。” “《易经》…孤不曾读过。什么叫‘上九’?‘亢龙有悔’是什么意思?” 宋献策心中害怕,仍不敢直言这是凶卦,绕着弯子说道: “相传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成为《周易》。一部《周易》,卦理深奥,变化无穷。总而言之,不外 ![]() ![]() ![]() ![]() ![]() ![]() ![]() ![]() ![]() ![]() ![]() ![]() 李自成心急地说:“此刻不是讲书,孤要你说明⽩这一卦主何吉凶。既是凶卦,也须将凶卦的道理说个明⽩。快说!” 宋献策跪下说道:“请恕臣死罪!卦名‘上九’在乾卦中 ![]() ![]() 李自成心中震惊,一时拿不定主意,随即向李岩问道: “林泉,你是举人,读过《易经》,深明《易》理。你对此卦有何解释?” 李岩已经跪在地上,回答说:“献策晚膳后,沐手焚香,用蓍草占卜,得出此卦。当时臣在一旁观看,心中也为之一惊。《易经》中别的卦中也有‘亢龙有悔’的卦,但不若乾卦中的‘上九,亢龙有悔’最为不吉。刚才献策所言,敬请陛下采纳,对东征事三思而行,以免有悔。” 李自成忽然疑心正副军师商量好假托占卜来谏阻东征,登时产生了一股反感。他沉默片刻,又神⾊严峻地向李岩问道: “这卦就没有别的解释了?” 李岩说道:“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变化无穷。但卦辞十分简单,常人不易全懂。幸有孔圣人出,好学深思,勤奋读《易》,曾经读《易》韦编三绝。也就说,穿竹简的⽪条儿断了三次,⾜见其阅读之勤。他曾经说自己‘四十而不惑’,但过四十岁以后,他又对弟子们感慨地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到了晚年,他周游列国回来,专心为《周易》写出《十翼》,又称《易传》,以教后人。《系辞》包含在‘十翼’之內,十分重要,为孔子所作,也包含弟子们记孔子的话…” “孤要你解释‘亢龙有悔’!” “是的,微臣正要解释。”李岩又叩了一个头,接着说道:“刚才献策所言,正是孔圣人的话。但《系辞》中另外还有几句话。‘上九,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这几句《系辞》颇有深意。” “这几句话与孤东征之事何⼲?” “请陛下效唐太宗从谏如流,俯听臣愚昧之见。陛下虽然建国大顺,改元永昌,但尚未登九五之位…” 李自成截住说:“倘若不是吴三桂据山海卫不肯投降,孤在数⽇內即可举行登极大典!” “微臣愿意冒死直言,苟利于国,不避斧铖之诛。孔子圣人,在‘贵而无位’之后,接着又说,‘⾼而无民’,更值深思,亦与今⽇我大顺情势吻合…” “我大顺已占有南至长江,北至燕山的半个国中,江南亦不难传檄而定,怎么说孤目前的处境是‘⾼而无民’?孤愿有忠贞骨鲠之臣,决不罪你,但你要把话说清楚!” “臣窃思,我朝虽然新占有数省之地,然而各地不暇治理,疮痍満目,民人未享复苏之乐,故虽有土地而未得民心,所以皇上是‘⾼而无民’。荀子议兵,首重得民,陛下今⽇真正之忧不在吴三桂抗拒我朝,不肯投降,而在处处民心未服。万一东征受挫,东虏乘之,兵连祸结,将以何策善后?请陛下三思!” 李自成也觉得李岩的担心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他又担心一旦吴三桂在山海卫城中为崇祯发丧,以兴兵为号召,传檄各地,远近响应,加上満洲兵乘机南下,局面会不可收拾。在眨眼之间,他考虑了各种后果,还是认为先发制人,迅速打败吴三桂为上策。但是他没有说出来他的决心,又以温和态度向李岩问道: “你说孔子解释‘亢龙有悔’一卦的一段话,下边一句是什么?” 李岩说:“下边一句话是‘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李自成摇头摇,说道:“这句话与我大顺朝的情况不合。孤于崇祯十三年⼊河南,得牛金星与你们二位,到襄京后得喻上猷、顾君恩与杨永裕等,都是人才。到了长安以后,又有许多明朝的文臣都是人才,他们知道天命已改,降顺我朝,受到重用。路过平 ![]() “陛下圣明,延揽人才,才有我大顺朝于短期中六部咸备,济济多士。然而应该有众多的地方大变,府州县官,为陛下定安封疆,治理国土,恢复农桑,严惩奷宄,使百姓得享复苏之乐,四民咸有葵倾之心。必须如此,三年之后,方能⾜食⾜兵,家国 ![]() ![]() 李自成虽然明⽩李岩说的多是实情,无奈自从他到了西安以来,天天听惯了歌功颂德的话,听不见谈论大顺朝政事缺点的话,倘若偶闻直言,总不顺耳。他沉默片刻,看看李岩,又看看宋献策,同时又想着今⽇午后的御前会议,刘宗敏、李过、李友等等心腹大将都主张对吴三桂用兵,他自己已经同意,并且向朝臣们宣布暂缓举行登极大典,而刘宗敏也已经召集重要将领,下达东征命令…他想到这些,对李岩说道: “东征之计已定,拖延时⽇,决非上策。如坐等吴三桂准备就绪,为崇祯复仇,以恢复明朝为号召,传檄各地起兵,満洲人也兴师南犯,对我更加不利。况且我军到了京北后,士气已不如前,这是你们都清楚的。所以就各种形势看,迟战不如速战,坐等不如东征。你们不要再谏阻东征大计,徒 ![]() 宋献策一反平⽇的谨慎态度,慷慨说道:“臣碌碌江湖布⾐,蒙恩侧⾝于帷幄之中,言听计从,待如腹心,故臣愿以⾚忠报陛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臣纵观全局,衡之形势,证之卦理,窃意认为,陛下东征则于陛下颇为不利,吴三桂如敢南犯,则于吴三桂不利。东虏必然趁机南犯,只是不知其何时南犯,从何处南犯耳。为今之计,与其征吴,不如备虏。吴三桂虽有数万之众,但关外土地全失,明之朝廷已亡,势如无 ![]() 李自成不能不思想动摇,低头沉昑片刻,随即问道:“孤不能一战而击破吴三桂么?” “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方是取胜之道。今吴三桂据守雄关,颇有准备,无懈可击。又加以逸待劳。倘若东征不利,岂不折我兵马,挫我军威?倘若东虏乘机南犯,我军远离京北,又无援兵,必败无疑。所以臣说陛下东征则陛下不利,三桂西来则于三挂不利。” “孤只打算以速取胜,然后迅速回师,在京北郊外与东虏作战如何?” “虏兵何时南犯,自何处进兵,是否与三桂已有勾结,凡此种种,我皆不知。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三句话都是对庙算说的。今⽇臣等御前议论东征,议论虏情,就是古之所谓‘庙算’。目前形势,虏情为重,三桂次之。我对虏情知之甚少,虏对我则知之较多…” “为什么东虏对我的情况知之较多?” “往年曾闻东虏不仅派遣细作来京北探刺朝廷情况。还听说东虏出重赏收买消息。我军从长安以二十万人马东征,虚称五十万,又称尚有百万大军在后。这二十万人马,过⻩河分作两路,一路由刘芳亮率领,越过太行,占领豫北三府,然后由彰德北上,直到保定。陛下亲率十万人马,由平 ![]() ![]() 李自成的心中更加彷惶,又问道:“既然満洲人尚在调集人马,趁其来犯之前,为使吴三桂不能与东虏勾结,先将他打败如何?” 宋献策说:“倘若…” 忽然,李双喜匆匆进来,跪下禀道:“启禀⽗皇,汝侯率领毫候等几位大将,还有从通州赶来的制将军刘体纯,有重要军国大事,来到文华门,请求立即召见。” 宋献策和李岩听说刘体纯从通州赶来,随刘宗敏一起进宮,料定必有重大消息,都不觉心中吃惊。李自成马上对双喜说道: “叫他们马上进来!”他又对宋献策和李岩说道:“你们平⾝,坐下!” 片刻工夫,李自成便听见刘宗敏率领重要大将们登上文华殿的丹墀了。一般武将,进⼊宮中都是轻轻走路,深怕惊驾;惟有刘宗敏与别人不同,平时脚步就重,到宮中也不放轻,加之此时他为国事心思沉重,一腔怒气,脚步很自然地比平时更加沉重。 因为凡是在御前谈论机密时候,太监和宮女都回避,连传宣官也不许站在丹墀上边,所以由双喜引着大家进殿,并揭起暖阁的⻩缎软帘。 宋献策和李岩看见刘宗敏进来,都赶快站立起来。刘宗敏为要做武将表率,先在李自成面前叩头,然后平⾝就座。李过等大将们一齐叩头,肃然就座,等待提营首总将军向皇上启奏作战大计。宋献策和李岩看见刘宗敏的骨棱棱的方脸上的严峻神⾊,已知事情有变,同时在心中想道: “完了!刚才的一番苦谏将付诸东流!” 李自成向众位亲信大将的脸上扫了一眼,先向刘宗敏问道: “捷轩,你们如何商议?” 刘宗敏说:“大家都主张迅速出兵,消灭吴三桂,不可迟误。刚才听了刘二虎的禀报,大家出兵之意更加坚决,所以臣等立刻进宮,面奏皇上。” 李自成转向刘体纯,问道:“德洁,你在通州,又有何紧急探报?” 刘体纯重新跪下,奏道:“臣⻩昏时在通州得到了才从山海卫回来的细作禀报,认为这消息十分重大,赶快用了晚膳,亲自飞马进京。臣先到军师府,知两位军师已经奉诏进宮,适逢首总将军府的中军来请两位军师议事,臣就到了首总将军府,将这一重大探报先禀知汝侯了…” “到底是什么重大探报?” “连⽇来吴三桂与部下文武商议,又招集山海卫地方绅士商议,决定兴兵复明,为崇祯复仇。又担心兵力不⾜,决定差人去沈 ![]() “他要投降満洲么?” “听说不是投降,是借兵。等到吴三桂进了京北,收复了明朝江山之后,割给満洲一些土地,每年给満洲人大批金银绸缎,像南宋对金朝那样。” “他妈的,该死!”李自成不觉骂出一句耝话,又问道:“你的探报可靠么?” “回陛下,十分可靠。臣差往山海卫城中的几个细作,有的认识了平西伯行辕中的人员,有的认识了当地著名绅士、举人佘一元的家人,所以得到的消息很真确。据细作禀报,吴三桂差往沈 ![]() 李自成恼怒地对宋献策和李岩说:“吴三桂向満洲借兵,战争来到眼前,你们刚才还苦苦谏阻孤讨伐吴三桂,几乎误了大事!” 宋献策和李岩本来有许多话可以争辩,但是李自成已是皇帝,此时顶撞将有不测之祸。他们在心中十分委屈,震惊失⾊,只好低下头去。刘宗敏向李自成说道: “圣上不必生气!宋、李两军师都是忠臣,谏阻陛下东征也是出于一片忠心,只是他们的兵书读得太多了,越读越顾虑多端,胆子越读越小了。咱们从在陕北起义以后,随时说打仗就打仗,碰上官军,你不打也不行,那就打呗。一不卜卦,二不查看兵书,三不看皇历选择吉⽇,四不慢慢商议。陛下常常一听禀报,立刻跳上乌龙驹,挥动花马剑,⾝先士卒,冲向敌人,不是常常打了胜仗?陛下常说:两军相遇,勇者取胜。又说,先下手为強,后下手遭殃。咱们起义后那么多年,是在刀刃上走过来的。那许多年呀,咱们不靠 ![]() ![]() 李自成频频点头,在心中说道:“东征之事,孤不再犹豫了!” 刘宗敏又说:“如今満洲人还没从沈 ![]() 李自成点点头,说道:“你说得很是。”他又向着大家说:“如何调动人马,如何东征,由提营首总将军全权处置。牛丞相和各衙门大臣,自然要留守京北。今夜,你们出宮以后,孤就宣召牛丞相、六府政尚书侍郞等大臣进宮,面商留守诸事。” 刘宗敏问:“皇上,京北为陛下行在,又为北方军事重镇,必须有一大将率领一万人在此镇守,何人为宜?” 李自成遍观诸将,沉昑片刻,忽然说:“林泉文武双全,他留下来,率领一万人马镇守京北,李友、李侔与吴汝义为副。林泉,你以为如何?” 李岩赶快跪下说道:“臣碌碌庸材,荷蒙重任,不敢违命,纵然肝脑涂地,也要尽心努力,以报陛下,待陛下凯旋!” “好,好。”李自成说:“你平⾝,坐下。献策,谏阻孤东征的话不用说了,要一战打败吴逆,你有何计?” 宋献策虽然谏阻东征之议受挫,明知东征必败,今后大局难料,正应“亢龙有悔”之卦,心中震惊,手心暗暗出汗,但是他毕竟有非凡之处,仍然思虑周密,神态镇静,起⾝奏道: “山海卫地势险要,城池坚固,无法包围,也不能硬攻,必须出奇兵攻其要害,焚其粮草,使其军心瓦解,不战自溃。” “能如此就好,请你快说!如何能攻其要害,使其不战自溃?” “据我军小刘营细作探得确实,吴三桂从宁远觉华岛经海上运来的大批粮秣辎重,只有一小部分运⼊山海城中,大部分仍在一百余艘海船上,停泊于姜女庙海边。姜女庙在山海关之东,相距十三里。如今海面风多,海船都泊于紧靠海岸可以避风之处,容易被我军出奇兵焚毁,倘若此计能行,吴三桂的数万关宁兵虽然号称強悍,必将军心自 ![]() 李自成眼睛一亮,想起上次召见刘体纯时,自己也曾想到过焚吴三桂粮船的事,连连点头说:“孤也想到过,可是…姜女庙在山海关之东,我军如何能够出奇兵奔袭姜女庙,焚毁粮船?” 宋献策在五六年前曾经漫游冀东,到过山海卫城,略知这一带地理形势。这次来到京北,因吴三桂屯兵山海,成为大顺朝的肘腋之患,他不得不查阅兵部职方司所蔵地图,又询问了一些 ![]() ![]() “我军当然不能越过山海卫城,但并非无路可达。在山海关之北约三十多里处,有一地名曰九门口,又名一片石,是燕山山脉最东端的一座雄关。长城自西婉蜒向东,在九门之北约十里处随山势折而向南,故九门口亦面向正东。平⽇守九门口明军只有四五百人。倘若派五千骑兵,从抚宁县境內山间小路于半夜出其不意,袭占九门口,将守军全部俘获,不使走漏消息,然后以五百人守九门口,四千五百骑兵出九门口,沿小路前去烧焚粮船。从九门口到姜女庙是一条弦线,大约有四十里,没有山岭,尽是浅岗、丘陵,也有平地,在渤海与燕山余脉之间,利于骑兵奔驰。路过山海关外数里处的 ![]() ![]() 刘宗敏忘记是在皇上面前,用力将腿大一拍,大声说道: “妙计!妙计!果然是大顺皇帝驾下摇羽⽑扇子的好军师,人间奇才!” 李自成満面含笑点头,向宗敏问道:“谁可以率领这一支人马建立奇功?” 宗敏说:“这支人马要出长城,绕过山海关外边,奔袭海边,一旦被吴三桂截断后路,便要孤军苦战,不动如山,方能杀遇強敌,退回长城以內。依我看,这一支奇兵最好 ![]() 李自成微微头摇,转望军师,用眼神询问意见。宋献策已经落座,略一思忖,欠⾝回答: “补之是大将之才,在山海卫城边与关宁兵两阵相对,大军决战,非他不行。罗虎又勇敢,又机警,与士卒同甘共苦,亲如兄弟。命他率领这一支奇兵出九门口奔袭海边,火焚粮船,必能胜任,用不着补之前去!” 宋献策提出派罗虎率一支奇兵去姜女庙焚毁粮船,大家一致同意。罗虎一营只有三千人马,当即商定,由李过营中菗调二千精锐骑兵,临时归罗虎指挥,事后归还建制。 李自成在心中对宋献策大为称赞,他出的焚粮妙计,还有他选中的将领,都与自己不谋而合。 他是个有半生戎马生涯的起义领袖,非张献忠一类草莽英雄可比,所以虽然他听从了以刘宗敏为首的陕西将领的意见,决定抢在満洲兵南下之前东征吴三桂,不再犹豫,但是吴三桂所率领的关宁精兵,人数估计有四万多人,凭着坚城,又有山海关长城之险,颇得地利,并不容易吃掉。万一烧焚粮船之计受挫,只能靠正面场战。他的心中很不轻松,又向军师问道: “山海卫城池不大,可以围攻么?” 宋献策直截了当地回答:“对山海卫不能围攻,只能靠野战以决胜负。所谓山海关,指山海卫东门而言。此城往北数里处即是燕山东端。长城自燕山而下,连接山海关,向南行,三四里处便是老龙头,紧傍渤海,山海关与燕山脚之间有一小城,名曰北翼城,山海关与老龙头之间也有一小城,名⽇南翼城,几乎与老龙头的小城相连。臣细察舆图,知我军从山海卫城池左右,均无法越过长城,将吴军包围。此系就地理形势而言,我无法围攻山海卫城。何况以众寡来看,兵法上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此话虽然不能死解,但必须我军多出敌人数倍,方可将敌人包围。今我军只比吴军多出一万余人,谈何包围,惟有决胜于野战耳!” 李自成心情沉重,又问道:“野战需要几天取胜?” “野战只能打一天两天,不胜则退,不可恋战。在強敌之前,全师而归,即是胜利。” 李自成的脸⾊一寒,心头猛然沉重。 李岩在心中赞道:“献策毕竟是忠直之臣,在此紧要关头,敢说实话!” 刘宗敏说道:“这次出征,皇上亲临阵地,我军将士望见⻩伞,必将勇气百倍。为何不见胜利就赶快退兵?” 宋献策直率回答:“其一,屯兵于坚城之下,自来为兵家之大忌。其二,两军相 ![]() ![]() ![]() 刘宗敏怫然变⾊,说道:“献策!你怎么光爱说怈气话?哼,咱们还没有出兵,你就想着从山海卫赶快退兵!” “是的,侯爷!用兵之道,变化无常,为将者一见形势不利,不宜再战,便应全师退兵,以保三军之命,以后再战。倘若‘知进而不知退’,便是…取败之道。”宋献策本来想说出《易经》原话‘亢龙有悔’,但看见皇上脸⾊严峻,便改换说法,避开“龙”字。 李过笑着问道:“军师,你这话关乎大局,可不是说着玩的!” 宋献策平⽇与李过 ![]() 在片刻之中,李自成不说话,御前诸大将都不说话,似乎都在想着宋献策所说的这一番意见。李岩很明⽩献策的良苦用心,深为佩服,他站起来向皇上躬⾝奏道: “陛下率大军东征之后,京北兵力空虚。倘若东虏自西协⼊犯,威 ![]() 李自成点头说:“此议很好。两位军师还有什么建议?” 李岩说道:“河南地处中原,绾毂东西南北,十分重要,目前因驻军稀少,所派州县员官无力弹庒,也不能理民,情况殊为可忧。请陛下火速密饬袁宗第自湖广菗调五万大军,由他亲自率领,驰赴河南,巩固中原。” “湖广由谁镇守?” 宋献策回答:“目前左良⽟虽然有三十万人马,号称五十万,屯兵武昌,但是他从前年朱仙镇大败之后,暮气⽇深,他本人也⾝体多病,看来不会再有多大作为。⽩旺驻在德安,⾜可使左良⽟不能向西一步。” “那好,孤明⽇即飞敕袁宗第率五万人马离开湖广,驻军洛 ![]() 以刘宗敏为首的御前会议诸臣在李自成面前叩头以后,鱼贯退出。在东华门外纷纷上马,出了东安门不远,刘宗敏率领众武将奔向首总将军府,继续连夜会商军事,临分手时,刘宗敏在街心勒马暂停,向两位军师说道: “老宋,林泉,我同各位大将细商出征的事,少不了你们二位。你们回军师府稍停就来,到我那里一起消夜!” 宋献策回答:“不敢怠慢,马上就到。” |
上一章 李自成 下一章 ( → ) |
姚雪垠的最新架空小说《李自成》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李自成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李自成是姚雪垠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