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是雾满拦江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作者:雾满拦江 | 书号:49513 时间:2020/5/9 字数:22618 |
上一章 第二章 楚国战队闪亮登场 (1) 下一章 ( → ) | |
1、爬出篓子的螃蟹 戍卒叫,函⾕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大秦帝国毁灭于楚国战队之手。 陈胜吴广,以及他们手下的兄弟,可以称为第一批出场的楚国选手。他们的出场,引爆了已经灭亡的列国诸侯的狂疯追捧。一时间,燕赵韩魏齐等多国选手纷纷登台亮相,为刘邦和项羽的对决做了一场完美的热⾝赛。 陈胜堪称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挥拳一捣,就将大秦帝国这密不透风的铁屋子,生生地捣出一个大窟窿,达到了声传九天、名震八荒的效果。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恰好统率着一支建制完好的队部。这支队部是由罪犯、商人和职业逃兵所组成,有如一架设备完善的战车,一下子将陈胜的人生推至最⾼点。 相比陈胜,其他人等,如刘邦,如项羽的叔叔项梁,如彭越,每个人的能力都远在陈胜之上。但是他们手下只有零零星星的乌合之众,没法跟陈胜手下的这支九百人的正规武装相比。 秦始皇之所以成为时代最狠的人,就是因为他驾驭着秦帝国体制的战车,此车无人可御,于是秦始皇称孤道寡。作为帝王,秦始皇最担心的就是民间暴力集团的势力坐大,不断的徭役与郡县体制的改造,目的就是让民间強悍人士陷⼊社会关系的博弈之中,无法坐大。 秦始皇的做法很简单,不过是以民御民,以盗御盗。比如,选择楚人刘邦为亭长,去抓捕其他楚国強盗。如果刘邦不答应,他就成为重点打击的目标了。可如果刘邦答应,又会成为豪強的对立面——说过了,正是这种扭曲的人际关系结构,让刘邦承受着大巨的心理庒力,最终崩溃了。 心理崩溃,你就是強盗。如果没崩溃,就只能去抓那些已经崩溃的強盗。如此一来,秦始皇以楚御楚,就轻松地让楚国人陷⼊自相仇恨与残杀之中,自然就没有力量挑战秦始皇了。 这就是秦始皇称雄天下的秘密,也是天下英雄虽多,却拿秦始皇没办法的原因。所有人都陷于相互制约的人际关系中,如同篓子里的螃蟹,再英雄的大螃蟹,也被其他螃蟹钳得死死的,想爬也爬不出去。 但陈胜却爬出去了。 陈胜之所以成为第一只爬到篓子外的螃蟹,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很低,却有着超过了他的地位很多的社会组织能力。 当时的情况是,秦廷将这九百名戍卒编成两个战斗单位,每四百五十人为一屯,任命陈胜和吴广为两屯的屯长。陈胜和吴广的上面,还有三名尉官,这三名尉官居于组织的最⾼端,相当于驾驭这辆 ![]() 这个编制组合,是很精美的。理论上来说,陈胜和吴广受组织功能的制约,如果他们不卖力弹庒,就会首先遭到打击。可如果他们两个太卖力,又会引起戍卒们的憎恨,半夜里被人偷偷砍上几刀,在所难免。 总之,陈胜吴广,他们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制约,与刘邦没区别。我们知道刘邦没有能力突破这层桎梏,结果是心理崩溃,撂挑子逃⼊山里当強盗了。 但是陈胜突破了秦国精心打造的人际关系困局,破篓而出,让他成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大螃蟹…不不不,成了独一无二的伟大人物。 最让刘邦钦佩的,是陈胜吴广挣脫桎梏的办法。 实际上,刘邦在逃走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重新编织篓子,神化自己,试图表明自己是只居于篓子之外的螃蟹。而陈胜吴广,却比刘邦更早想到这点,并在实践中运用成功。 有关陈胜吴广起事,《史记》中有标准的文本,后来的史书均照抄不误。大致的过程是,陈胜吴广这支九百人的戍卒队伍,行至大泽乡,道路被⽔淹没。史书永远也不会告诉你,这些人又不是妇孺老弱,逢山开道,遇⽔搭桥是他们的本⾊。道路被⽔淹没,难道他们不会搭桥造船吗? 但这支队伍还是坚定不移地停了下来,拖延报到⽇期。然后陈胜吴广先去找了个算卦术士,按术士的指点,用朱砂在帛上写下“陈胜王”三个红字,把帛放在鱼肚子里,戍卒买鱼回来,剖开鱼肚见到朱砂帛,大为惊异。 而后吴广在夜里钻⼊废庙,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让听到的戍卒们,更加惊恐。 这两个布局完成之后,吴广就去挑衅监督队伍的校尉,让校尉殴打自己,然后反抗,当场格杀校尉,于是拉起起事的战旗。 基本上来说,相关记载就是这些。但只有刘邦最清楚,这一切统统是瞎扯!如果有谁不信,不妨照这个过程重来一遍,你马上就会发现,你不但起不了义,还会被人扭送司法机关,坐牢杀头是必然事耳。 那么,陈胜吴广,他们到底是怎么把事情⼲成的呢? 很简单,陈胜和吴广,他们早就有一个強有力的核心组织,组织的成员包括了葛婴、周文、周市、吕臣、武臣、田臧、李归、邓说、武平君畔、蔡赐、张贺、召平、庄贾及宋留等。这些人多数是陈胜的手下,少数是吴广的手下。这两支民间秘密社团 ![]() ![]() 当陈胜和吴广被任命为屯长之后,他们乘机把手下的兄弟分配在关键位置,试图控制整个队部,举旗起事。但他们马上就发现,手下兄弟们的执行力太差,推动不了起事的进程。 当时陈胜所能做的,只是将这支队部拖住,借口就是⽔深路险,无法行动。 然后陈胜通过鱼帛狐火,把戍卒们吓唬住,让他们跟随自己一起造反。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招其实也不灵,虽然戍卒们不读书不识字,又非常愚蠢 ![]() 最终陈胜妥协了,不再提他称王的事,而是以秦公子扶苏及楚国名将项燕的名义起事。虽然这两人已经死了很久,但戍卒们并不知道。到了这一步,起事终于步⼊了正轨。 2、叶落而知天下秋 斩木为旗,揭竿而起,陈胜起事,开端顺利得令人惊讶。首战大泽乡,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再征蕲县,天下为之麋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攻下蕲县之后,葛婴领一队人马向东,而陈胜吴广则取路陈县。 陈县就是舂秋年间的陈国,被楚国灭了。当陈胜攻来的时候,队伍已经膨 ![]() 陈县隶属颍川郡,与刘邦的泗⽔郡相邻。但当陈胜打来的时候,颍川的郡守和陈县的县令,恰好都出差了,不在家。陈县主事的是郡丞,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县委秘书长。没奈何,秘书长只好率领县里的常备武装出城 ![]() ![]() 魏国的贵族张耳、陈馀在陈县 ![]() ![]() 张耳和陈馀,是当时的⾼级知识分子,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们还为陈胜引荐了一位重量级的文化大佬——孔子的九世孙孔鲋。遇到圣人后裔,陈胜的眼界顿时大开,终于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有意思的是,当圣人后裔孔鲋加盟陈胜的楚国战队之时,孔鲋的弟子叔孙通,正在秦廷受到秦二世的亲切接见。与叔孙通一块叫来的,还有三十多名博士、儒生。这些人属于家国的⾼级智囊,所以受到重视。 当时秦二世问博士儒生们:“楚地的戍卒,攻下蕲县进⼊陈县,你们怎么看?” 众博士儒生道:“楚地戍卒之举,实为大逆不道,犯上作 ![]() 秦二世沉下了脸,问叔孙通:“你怎么看?” 叔孙通上前说道:“陛下别听他们瞎说,哪来的什么造反?陛下的时代,是最谐和的时代,怎么会有人造反呢?陈县之事,不过是几个不成气候的小⽑贼而已,陛下不必忧虑。” 秦二世龙颜大悦:“众位爱卿,有事奏本无事退朝。” 大家退出来,有人责怪叔孙通:“喂,你怎么胡 ![]() 叔孙通道:“何在你个头,今天我是侥幸逃出虎口呀。”说话间,秦廷的捕吏已经来到,凡是说陈胜造反的博士儒生,统统捉起来治罪杀头。只有叔孙通没有耸人听闻,客观反映情况,受到秦二世的通报表彰,奖励二十匹帛,一套服装,授予博士职位。 叔孙通谢恩之后,就逃出了咸 ![]() 而在陈县,陈胜主持召开了三老豪杰会议,把当地年纪大的和有影响力的人,全都请来,共商大事。三老豪杰的见识,比之张耳陈馀差得远,搞不大懂陈胜是⼲什么的,但人家手里有刀,这时候说好听的总不会错。 于是三老豪杰,強烈要求陈胜出任楚王一职:“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又说:“监临天下诸将,不为王不可,愿将军立为楚王也。” 听了三老豪杰之言,陈胜大喜,再咨询张耳陈馀两人的意见。不想这两人却说:“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之后。自为树 ![]() ![]() ![]() 张耳陈馀这两人的意见,有没有道理呢? 如果陈胜肯听他们的话,就没刘邦项羽混的了。 张耳陈馀不愧是智识之辈,他们的建议,⾜以让陈胜多活三十年。按两人的说法,就是低调,低调,再低调。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低调的目的是为了⾼调,低调地扶立六国之后,诸侯都是你陈胜封立的,那么你陈胜的地位,岂不是⽔涨船⾼? 但是陈胜的愿望,却是苟富贵,勿相忘,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不喜 ![]() 于是陈胜称王,国号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 陈胜称王,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胜。方两千里,莫不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总之一句话,天下大 ![]() 重复一下当时的局势: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我们马上就意识到刘邦的智慧。 刘邦此前是泗⽔亭长,这个职务负有捕盗之责。除了正宗的強盗,秦始皇和秦二世还会创造出各种类型的犯人,如商人,如典给别人家的奴隶,让刘邦去捉。刘邦捉一个,就多一个仇家,捉两个,就多两个仇人。如果他现在没有逃⼊芒砀山,仍然在兢兢业业地尽职尽责,情形又会怎么样呢? 必然刘邦以前捕捉的那些人,这时候成帮结伙杀来,各报其怨而攻其仇,不把刘邦砍个一百零八瓣,这事不算完。 但现在刘邦已经弃职逃走了,各报其怨而攻其仇这种美差,成了他的了。 危险来到之前,能够及时逃离。赶在船沉之前离开,这个就叫智慧。 那么,刘邦又怎么知道危险行将到来呢? 很简单,他的职业告诉他的。前者,刘邦在做他的亭长之时,每天花天酒地,欠账赖钱,玩得非常开心。但到了这一年,他被迫押解大量罪犯前往骊山,罪犯的数目过多,已经超出了他的押解能力,途中不断发生罪犯逃跑的事情。这时候刘邦就意识到了,现今罪犯如此之多,这世道还能有个好吗?一旦天下大 ![]() 意识到大 ![]() 见微知著,观叶知秋。少了这个能力,是混不下去的。 刘邦逃⼊山中,但是沛县的县令,仍然在工作岗位上积极工作。而当各报其怨而攻其仇的时代到来,县令就有点抓瞎了。 县令就想,惨了,我好歹是个县令,恨我的人不知有多少。这时候天下大 ![]() ![]() 如何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呢? 要不,咱也揭竿起义如何? 沛县县令想。 3、被忽悠死的人 沛县的县令,为保 ![]() 参加沛县起义动员会议的,有狱掾曹参,主吏萧何。县令叫他们两个来,大概是视他们为亲信。认为本县往⽇待他们不薄,他们这时候肯定会回报我。曹参和萧何也认为是应该回报县令的时候了,只不过,他们认为县令往⽇待他们很薄,一点也不厚。 出现在沛县公堂上的这一幕,却是人类社会最频发的现象。人类的天 ![]() ![]() 员官处于利益分配点上,利益这东西,无论怎样分配,总会有人感觉不公,怨气冲天。但分配利益的员官,却不会感受到意失者心里的怨恨,只会认为自己英明神武,群众热烈拥护。就拿沛县县令来说,每一次利益分配,都会引发大面积的不満,最不満的应该就是萧何和曹参。 但这时候就算问萧何曹参,对县令有何不満之处,恐怕他们也说不上来。这些不満与怨恨,都积累于⽇常工作的小细节之中,细节太多,无从记忆,最终大脑里剩下的只是一种莫名的情绪——屈辱如一团火,熊熊地灼烧着曹参萧何等人的心。 此时天下大 ![]() 但曹参和萧何,终究不是亡命之徒,虽然心里恨县令,但杀掉县令这事,他们还做不出来。 他们能做出来的,是借刀杀人。 借刘邦之刀,杀掉县令! 萧何还是当时的优秀导领⼲部,屡次政绩考核名列榜首。秦朝的御史曾想调萧何去咸 ![]() 于是曹参和萧何两人,真诚地忽悠道:“县令大人,你现在是秦廷任命的员官,却声称要揭竿而起,造反起义,只怕这事大家 ![]() 县令问:“那要怎么办,才能让大家相信我呢?” 曹参和萧何心中暗喜,脸上的表情越发真诚:“这事很简单,大人如果要造反,最好是先派人出城,去芒砀山里,把刘季的反府政游击队找到。有了这支反府政武装,大家就会相信你了。” 县令听了后,就说:“你们两个说得有道理,那怎么才能找到芒砀山里的刘季呢?” 曹参萧何道:“当然是派杀狗匠樊哙去找了,前一段时间,樊哙去过芒砀山,听说是去找刘季侃大山。对了,单只是让樊哙一个人去不行,樊哙他没⾝份啊,建议派夏侯婴以县府代表的⾝份,和樊哙一道去吧。” 于是县令作出决定,派杀狗匠樊哙、原司御夏侯婴出城,去把刘邦找回来。 但等樊哙和夏侯婴走后,县令一下子醒过神来了,也许是有人提醒了他。在这沛县之地,他最大的敌人就是刘邦。以前他是县令负责政务,刘邦是亭长负责治安,但刘邦总是无端挑衅,找他的⿇烦。比如说,吕雉事件,县令对吕雉是觊觎良久,必 ![]() ![]() 县令之所以要造反,只是为了防止被人砍。而最想砍县令脑袋的人,无疑就是刘邦。可现在曹参和萧何居然建议他把刘邦请来,这不是建议老鼠把猫请回家来吗? 发现上当,县令怒不可遏,立即派人去杀曹参萧何。可是曹参萧何是当地人,早就有人通风报信,于是两人匆忙逃出县城,正遇上満脸幸福匆匆赶来的刘邦、樊哙及夏侯婴。 曹参萧何把情形向刘邦一说,刘邦也傻了眼。哎, ![]() 可眼下这事怎么办?攻城 ![]() 《史记·⾼祖本纪》称,这时候,刘邦写了一封信, ![]() 书上说,城里的⽗老乡亲,看了这封信后,就抄起拖布笤帚,把县令杀掉, ![]() 这个说法很诡异,因为杀人这种事,非普通百姓所能为。更何况既然有人杀了县令,这个人总得有个名字吧?为什么史书上没有提到杀手的姓名呢? 猜测起来,刘邦 ![]() ![]() 城门打开,刘邦进⼊,这时候县令就非死不可了。但由于这个县令并无什么说得出来的劣迹,杀掉他也不是光彩的事,所以连杀手都不肯承认是自己⼲的。最终大家都把这事往外推,推来推去,就推到了沛县民人群众⾝上。 历史就是这样,一旦遇到脏事,大家都不肯承担责任,总是往民人群众⾝上推。 4、雷同的博弈格局 刘邦终于回到了沛县。 和县令明争暗斗了这么长时间,刘邦先是赢了第一局,夺得了美人吕雉为 ![]() 正因为有第一局的赢,才导致了第二局的输。但正因为有第二局的输,才有了第三局的赢。可知人类社会的规则,就是输中有赢,赢中蔵输,赢后就会输,输后才会赢。 这件事情,印证着人类社会博弈的极⾼智慧,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现在我们有了刘邦的成功案例,可以和老子的思想,对照着解析一下这条规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意思是说,人类社会的博弈法则,是没有尽头,没有结果的。在任何一个阶段 ![]() 刘邦的人生奋斗,是没有结果的——最终结果就是他死掉!但在他死之前,走到任何一步,都不是最终结果。相反,在这一步之后,肯定会有一个相反的变局。比如说,在第一轮中他与县令争夺吕雉,县令惨败。于是双方的博弈进⼊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刘邦惊讶地发现,他需要押送数量超过他控制能力的罪犯远赴骊山。这个无法胜任的工作,最终导致了他宣告人生失败,逃⼊山中。这是第二阶段的结果,县令完胜。 但,正因为刘邦失败⼊山,所以他才从为秦国卖命的楚奷,转型为反府政组织。现在他再借时局大变杀回来,其行为就有了充⾜的道义资源。 以有道,伐无道。有道就是失败者,因为你失败了,所以只剩下道义。无道就是胜利者,在对手眼里,胜利者无疑是罪大恶极、罪该万死的。 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刘邦忽然发现自己变得谦虚起来。大家要求他出任沛县导领人,出任沛县县令,但刘邦坚辞不就。他很担心,在这一步后面,会不会有个结果相反的变局,无端送了他的老命。但此时的沛县,刘邦是无人可以取代的,所以双方争执的结果,是达成一个妥协的方案,刘邦不担任沛县的县令,而是接受⽗老赠送的沛公之称号。 沛公这个称号,真是太神奇了。他非官非民,亦官亦民,没有责任,却有权力。 这时候的刘邦,你说他是官吧,他只是沛公——意思是沛县最具声望的人士。可你说他是民吧,他却有权加封自己兄弟。刘邦出任沛公第一件事,就是赐封因为他坐牢一年,挨数百大板的夏侯婴为七大夫。 七大夫、五大夫,都是当时的爵位。对刘公这个不合法的沛公而言,是否有权力私自授爵,是很可疑的。但这个爵位是一定要授的,否则夏侯婴心理可能会不平衡。 请注意刘邦私授的这个名头,只是爵位而非官职。这表明刘邦当时是很小心、很低调的。爵位可以是他的私家爵位,但官职却不是。只授爵而不授官职,一旦事情失败了,刘邦至少还有的解释。这个细节⾜证刘邦思维之缜密。 请注意刘邦与陈胜的区别,面对时代大嘲,刘邦所做的是低调,低调,由任时代大嘲把自己推到波峰浪尖。他选择的是被动策略,所谓不拒绝,不负责。而陈胜则是不顾反对意见,硬要爬到波峰浪尖上去。 这是因为陈胜的人生经验恰好与刘邦相反,如果不是这股子狠劲,陈胜也不会成为最先爬出篓子的螃蟹。他和刘邦各自依凭自己的人生经验,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但最终,谁才能在时代大嘲之中胜出,这取决于人类社会的基本博弈规律,而非哪个人的主观意愿。 刘邦成了沛县反府政军首脑,就立即祭祀⻩帝和蚩尤,杀牲歃⾎,衅鼓旗,旗子用红⾊——所谓⾚帝子之说,就是来自这里的红旗。然后再派萧何、曹参和樊哙分头募集兵员,征集粮草,轰轰烈烈地大⼲了起来。 与此同时,同样的社会博弈态势,在吴县也出现了。 在江东吴地,也有一个类似刘邦的人,他就是项羽的叔叔项梁。项氏叔侄,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是最有资格承接楚国项家⾐钵的。秦始皇灭了楚国之后,并没有立即着手清算项氏族人,但项家有着好勇斗狠的门风,结果项梁因为犯罪,在栎 ![]() 后来,项梁又不知何故杀了人,就带着侄子项羽,逃到了吴地。《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不喜 ![]() ![]() ![]() ![]() 在吴地,项梁形成了较⾼的威信,吴中地区的贤士大夫,都非常推崇他。每逢重大徭役——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去,最难组织的社会 ![]() 当吴地的项梁,与沛县的刘邦萧何,处于同样的社会位置上时,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有可能面对着同样的对手,同样的⿇烦。 也就是说,沛县的刘邦和萧何,因为在县令长年的庒制之下而心怀杀机。同样的情形,在吴县也有很大可能——事实上,吴县竟然重演了沛县事件,整体事件的重合,是因为两地的人际博弈结构雷同。更令人别扭的是,沛县县令所犯下的错误,在吴地的郡守⾝上也同样出现了。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陈胜举旗,天下响应,杀官宰吏,各报私仇。秦廷对天下的控制,已经彻底丧失。吴地的郡守殷通,意识到仇家随时会找上门,就决定抢先一步,率先起义。起别人的义,让别人无义可起! 于是郡守殷通把项梁找来,说:“本官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立即举旗响应起义,推翻暴秦,现任命你和桓楚二人,为起义军将领,你意下如何?” 项梁说:“郡守大人,你说的那个桓楚呀,他不是落草为寇的反府政武装头子吗?但他躲蔵得太隐蔽,一般人找不到他。不过我的侄子项羽,他很会找人,要不要叫项羽来问问?” 殷通大喜,就说:“快叫项羽来,我当面向他 ![]() 于是项梁出来,一会儿又带项羽进来,郡守殷通正要 ![]() ![]() 如果项羽当时回应,肯定会说:“不薄才怪!你只记得对别人的小恩小惠,却忘了长期以来的庒制和伤害。你对别人的小恩小惠,别人转⾝就忘掉。但你对别人的伤害,却如毒火一样,熊熊燃烧在别人心里,永世不熄。连这点人 ![]() 总之,刘邦和项梁,他们在起事时所面对的同样人际博弈态势,构成了此后国中人主要的生存模式。任何时代的人,只要把这个模式套上去,保准不会有差错。 5、楚国战队大彩排 刘邦和项梁双双起事,是历史上的大事件,却是当时的小事。 在当时,与刘项同等规模的事件计有: 楚人秦嘉、董怈、朱 ![]() 楚地的东 ![]() 楚人英布,本来在骊山服苦役,被他逃到了长江为盗,趁这时机说服鄱 ![]() 楚人郦商,起于⾼ ![]() 楚人景驹,起于留县。 早年间沛县的黑道老大,刘邦曾追随过的大哥王陵,也挑在这节骨眼上凑热闹,聚 ![]() ![]() 单看当时起事的楚国战队,项梁手下有八千江东弟子,还能在里边排上号,刘邦的实力,排都排不上。 除此之外,还有诸侯列国战队,也纷纷出场亮相: 山东有田儋其人,与其堂弟田荣、田横在狄县起兵,宣布齐国复国。 韩国的贵族后裔张良,在楚地起事,不好宣布韩国复国,所以韩国虽然有选手出场,但旗号没有亮出来。 六国选手,只有赵国是真的死绝了,但后来张耳和陈馀却填补了这一空⽩,他们跟随陈胜的部将武臣,攻⼊赵国旧都邯郸,张耳陈馀劝说武臣立为赵王,武臣喜而受之,于是赵国也算是复国了。 而后武臣派部将韩广 ![]() 陈胜的部将周市攻⼊魏地,找到了魏国旧贵族魏咎,于是魏咎咸鱼翻⾝,出任魏王一职,宣布魏国复国。 如果秦始皇看到这情形,肯定会叹息道,辛辛苦苦二十年,夜一回到解放前。只不过戍卒叫,大泽起,楚人一怒,六国原地満⾎复活。这际国形势发展得有点太快。 看到这情形,秦二世坐不住了,不得不出来管一管。可怎么个管法呢?秦二世也没个主意,幸好这时候有少府章邯,越众而出。少府这个职位,是管理山泽海税的,不过是工商局局长而已。但当时的员官,都是多面手,章邯很想秀秀自己的军事才⼲,就建议将骊山的劳役奴隶释放,编⼊军队之中,由他率领去⼲掉陈胜。二世大喜,就允许了。 章邯率秦师出函⾕关,与陈胜的西征军统帅周文大打出手。这是当时顶顶离奇的战役,是秦国的工商局局长,大战楚国的气象局局长。 周文是参加过大战役的老兵,他早年在舂申君⻩歇的府中打过杂,后来舂申君全家被杀,他就逃⼊军队之中躲蔵。他曾在项燕的队部之中担任视⽇官,就是观察太 ![]() 和章邯主动要求出战一样,周文也是主动要求承担西征军统帅。 盖因陈胜称王之后,就决定出派四路大军,分四个方向攻杀,扩展地盘势力。却不慎 ![]() 武臣任北路军统帅,由张耳陈馀铺佐,攻⼊邯郸。 吴广为假王,出任西北军统帅,去攻打洛 ![]() 宋留为将军,领一队人马向西南,定南 ![]() 葛婴为将军,率师攻东南,兵指九江,打回老家。 等到四路大军出发的时候,陈胜突然发现自己被兄弟们涮了,顿时大怒。 仔细看看,这四路大军,都是绕着咸 ![]() ![]() 当时陈胜很生气,杀机起心间。这时候东南路军葛婴攻到东城,立了个叫襄疆的人做楚王,然后才听说陈胜已经自立为楚王了,就急忙杀掉襄疆。但陈胜理也不理,立即下令杀掉了葛婴。 葛婴之死,拉开了大泽乡老兄弟死亡的序幕。也吓坏了老兄弟周文,他不敢再留在陈胜⾝边了,就主动请缨,自愿统西路军,去攻打咸 ![]() 就这样,楚国的老视⽇官周文,与秦国的少府相遇在场战之上,双方 ![]() 章邯率领的是骊山奴隶军,竟然轻取周文,于是人们知道了陈胜这边的战斗力,其实是很差很差的。他真的不该太早称王,搞得名气远超过实力,这是职场上的大忌,无一例外会死得极惨。 虽然战斗力差,但历史的聚光灯,却毫无选择地打在陈胜脸上。这时候刘邦率领手下千来号人马,准备出征。 现在来看看刘邦及其团队: 萧何:出战前为县衙主吏,主管考勤考核。 曹参:出战前为县衙狱椽,就是个监狱长。 周 ![]() 夏侯婴:曾任县衙司御,就是替导领开小车的司机。 樊哙:杀狗的屠夫,沛县的狗见到他就没命似的逃。 任敖:监狱的狱卒,因为保护吕后,打伤胥吏而立功。 卢绾:他好像没什么像样的社会职务,是刘邦的宾客。 周绁:他应该是长期跟随在刘邦⾝边的小兄弟,本事不大,名气也没有,所以刘邦以他为家臣,具体工作就是负责刘邦的人⾝全安。 现在请大家列队,往前走两步,走两步…无论他们怎么走,设想这伙乌合之众,要夺取大秦天下,在当时是需要大巨的想象力的。 即使现在我们也无法理解,这些人,与六国的贵族相比,強在哪里?与陈胜的手下相比,強在哪里?与项羽的团队相比,又強在哪里? 这支团队真的没有丝毫优势,真的没有。 但他们有一个最优秀的老板。 刘邦是摆弄人才的第一⾼手,不知他是否信奉这句话:庸才不过是摆错了位置的人才。但刘邦却最善于将人员组合搭配,让每个追随他的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优势。纵然是力能拔山的楚霸王,当你面对一支由庸才组成,但每个人的长处都得到淋漓尽致发挥的团队,也只能悲愤别姬,绝望自刎,真的没有其他法子可想。 现在,这支乌龙战队出发了,第一战胡陵。 这是一支非常务实的团队,他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打下沛县周边的地区,以此为老巢,再考虑向周边拓展。 6、 ![]() 刘邦第一战:胡陵。 参加战斗人员:曹参、周 ![]() 先说为什么要选择胡陵,这是因为,刘邦是沛县人,所居处的环境里,以丰邑为中心,围绕着丰邑有四座城:沛县、胡陵、方舆及薛县。丰邑居于战国时的魏楚中间地带,属于典型的争议地区。所以在刘邦的战略规划里,拿下丰邑及周边的四座城,作为他个人事业的 ![]() 大战开始了,监狱长曹参、鼓乐手周 ![]() 可是没想到,由于胡陵与沛县距离太近,两地声息相通,刘邦举事的消息,胡陵早已知道,更知道刘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胡陵,所以提早作了防范。而且,守在胡陵的,正是泗⽔郡监,史书上没有留下他的姓氏,我们只知道她的名字叫平。他实际上是刘邦的老导领,导领刘邦多年,刘邦一翘尾巴,老导领就知道刘邦要拉什么屎,所以针对刘邦的各种可能 ![]() ![]() 拿不下来怎么办?这可是沛县出师第一仗,无论如何也得闹出点名堂来。但大家都是初次参加战斗,打这场仗真的很吃力,没办法,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刘邦。 这时候,是考验刘邦战争智慧的关键时刻。他是否有这个能力,带领沛县这群 ![]() 经过深思 ![]() 不打了? 大家兴冲冲地来了,难道再灰头土脸地回去?这多没面子呀。 不打胡陵了,也不回去,而是绕过胡陵,去找胡陵后面的方舆。 这一招,绝对是个⾼招。盖因沛县起事,相邻的胡陵及早有了防备。可是胡陵并没有起事,胡陵后面的方舆,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没有防范的。 于是大家掉转 ![]() 刘邦第二战,方舆。 参加战斗的主力,仍然还是曹参、周 ![]() 兵不⾎刃,拿下方舆,这有力地证明了刘邦战略部署的⾼明。下一个目标,就是丰邑大城了。 刘邦第三战:顺利拿下丰邑。这一仗奏哀乐的乐手周 ![]() 丰邑是大城,有着极重要的战略价值。如愿攻占,让刘邦很是奋兴。于是刘邦决定,留下杀狗匠樊哙守这座大城,大家再带着队部,出城四下走走,寻找战机。却不想,就在大家还找不准下一个目标的时候,胡陵城门突然大开,老导领泗⽔郡监平,突然带着队部冲了出来,目标直指丰邑,想夺下这座城。 原来,泗⽔郡监平,在胡陵城下击退刘邦之后,正在扬扬得意,忽然发现刘邦进⼊了丰邑,这让老导领大为恼火。刘邦这手太损了,把小城让给对手,自己却趁机夺占大城,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眼见得老导领统兵杀来,刘邦也慌了神,忙不迭地逃回丰邑,把门紧紧关上,谁叫也不给开。泗⽔郡监平怒气冲冲,扑上来开始攻城。而刘邦等人开始认真学习守城的技术。学了两天,泗⽔郡监平打疲了,准备撤军。 发现泗⽔郡监要撤兵,刘邦大喜,立即调兵遣将,准备衔尾追杀。要追杀,如樊哙这种不要命的杀狗匠,就必须派上用场。可问题是,前者刘邦已经任命樊哙守丰邑,倘若大家一股脑追出去,被老导领泗⽔郡监来个声东击西,突然冲⼊丰邑怎么办? 要追杀,还必须要有个⾜够分量的人物,替大家守住丰邑。谁来承担这项工作合适呢? 刘邦的眼光,落到了一个人⾝上:沛县上流社会的代表人物,雍齿。 雍齿出⾝沛县的世族, ![]() 所以刘邦就想,雍齿这家伙,带着他冲锋陷阵他不肯,留下他守城有⾜够的分量,大家又是本乡本土,不可能有什么背叛的事情发生。丰邑这座城,只能让雍齿来守。 于是樊哙和雍齿 ![]() ![]() ![]() 眼见得曹参、樊哙和周 ![]() ![]() 刘邦听了,大喜。应该是从这一刻起,他就确定了新的战略方针。 这个方针就是,战争这种事,就是一边打,一边谈,边打边谈,边谈边打,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7、这就叫兵法 萧何和夏侯婴去胡陵,找泗⽔郡监和谈去了。雍齿替大家守护丰邑,刘邦这边信心爆棚,就带着大家向着沛县东北方向的薛县狂奔。 薛县这个地方,是战国时代孟尝君的老家,老早以前是齐国的地盘。但这么多年大家打来争去,地域疆界像发情的蛇一样动扭个不停。扭来扭去,现在的薛地已经归泗⽔郡了,而且是郡守驻地。泗⽔的郡守叫壮,在职务上,他是被刘邦杀掉的沛县县令的直属导领。 但是大家对这位老导领没什么趣兴,没人去找他和谈,而是长驱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薛地。 ⼊城之后,大家到处找郡守,却找不到。正在困惑之际,就听城外有人骂阵。大家登上城门一看,顿时乐了,嘿,老导领郡守正带着兵,在城下叫骂呢。 泗⽔郡的郡守,他有可能是在刘邦攻⼊城中的时候逃走的,也有可能是当时 ![]() 又一位老导领的到来,让刘邦等人又多了次学习的机会。这次的课程,主要是攻防战。 这一次,刘邦率大家亲自守城。等到城下的郡守打累了之后,忽见城门大开,杀狗匠樊哙和监狱长曹参双双杀出。历经⾎战,此二人现在已经是沙场上的老将了,甫一 ![]() 史书上说,郡守逃到了戚县,被刘邦的左司马,名字叫得的人追了上来,杀之。 杀掉了郡守,胡陵那边又传来了天大的好消息。萧何和夏侯婴,以其三寸不烂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竟然把泗⽔郡监给说得投降了。 于是曹参和周 ![]() ![]() 公元前208年,四十八岁的刘邦从沛县出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扫平了沛县周边地区,建立起一个 ![]() 总结一下刘邦的处女战。这一轮赛事由四场小战役组成:攻胡陵、攻方舆、战丰邑、战薛地。这四场战事,让刘邦学会了什么叫兵法——但也许,早在沛县出师之前,他就已经研究透彻了。 兵法就是用兵,就是避实就虚。以胡陵、方舆两地来说,胡陵是实,方舆是虚。胡陵有郡监守护难打,方舆却不设防。所以刘邦的战术是,没有设防之地就夺取它,有坚固防线的地方就孤立它。胡陵之所以打不下来却主动投降,就是因为它被孤立了。 所谓的兵法,就是以少数的兵力,呈联结态势扫平虚地,孤立实地。最终让強势的对手,产生弱小的错觉。而让明明居于弱势的己方,形成強大的现实。此后刘邦攻⼊咸 ![]() 此外,刘邦的战略目标,表现得极为庞大,但实质上的目的只有一个:任何时候也不要让战争在自己的家乡爆发。永远在别人家里打,以赢取富战略价值的道义资源。 以丰邑为中心的四座城,方舆距离最远,刘邦派曹参去守护,然后在城中大肆招兵买马。手下人把新招到的人手制成花名册,报上来让刘邦批阅。 刘邦接过花名册,拿眼睛一扫,不看名姓,单看籍贯。他要找沛县的人,沛县的人乡里乡亲,几辈人相互 ![]() ![]() 他发现了有周氏兄弟二人,哥哥周昌,弟弟周苛。此兄弟二人家在沛县,都在郡监手下担任泗⽔卒史。卒史是当时的官名,工资不低,俸禄少的有一百石,多的有二百石,不清楚这兄弟俩都吃多少。 于是刘邦特批,周昌周苛兄弟,组织上承认他们以前的工作资历,当上卒史那天就算起义了。然后任命哥哥周昌为职志,这个职务是管理旗帜的。弟弟周苛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排,暂时在刘邦帐下为宾客,实际上就是个作战参谋。 沛县这边起义形势一片大好,秦二世发火了,结果卫角首当其冲,被废了。 说起这个卫角来,极是好笑,他是卫国最后一任国君。秦始皇虽然一统天下,却留下了卫国一座小城池,卫国国君卫角,就天天蹲在自己家的宗庙里,他不敢出来,怕人发现,秦始皇也把他给忘了。现在天下大 ![]() ![]() 接下来倒霉的,是陈胜和吴广,他们都被自己的兄弟杀掉了。 8、老兄弟自相残杀 吴广之死,极是莫名其妙。他本非将才,却因为首义之举,被推到了最⾼处,但是他胜任不了这个职位。当时的情况是,张楚的精兵,尽在他的手下,可是他不知兵机,在荥 ![]() 吴广之所以打阵地战,是因为他固有的思维模式。他以前做过的最大的官,就是屯长,这个职位就是送到前线当炮灰的。所以吴广的思维,仍然是下层小军官的思维,下层军官的职责,就是坚守阵地与敌军死搏。他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是全军统帅,要考虑的是全局而非一城一地之得失。 看吴广这个样子,楚将田臧急了,就召开秘密军事会议,说,眼下周文已死,秦军主力说来就来,吴广却沉醉于阵地战的快乐之中,这样下去可不行。吴广不是听人劝的人,想让他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只有一个办法:杀了他! 于是田臧杀了吴广,把首级给陈胜送去,述说原委。陈胜大喜——他最担心的就是吴广,两人共同起事,功劳一样大,万一吴广来抢自己的位子,这可怎么得了?于是陈胜派使者给田臧送去一枚大印,任命田臧为上将军,派他去单挑秦将章邯。 可是,就连周文在章邯面前都不堪一击,田臧差周文很远,又怎么可能是章邯的对手?结果敖仓一战,田臧战死,陈胜这边的老兄弟,又少了一个。 还有个老兄弟邓说,替陈胜守在郏县,也被章邯轻松攻破,邓说逃回来,陈胜乘机以军机之罪杀之。 下一个被除名的老兄弟,是已经当上了赵王的武臣。武臣之死,是因为他姐姐惹出来的⿇烦。 话说武臣手下,有老兄弟李良其人,军事能力其实也就一般般,他奉赵王武臣之命,去攻打太原,被秦兵阻于石邑,不能前进。不能前进就不前进吧,偏生那秦军的统领,还胡搞 ![]() 然后李良返回邯郸,去见赵王武臣,途中突遇赵王车乘,李良急忙跪下,等车乘扬尘而过,才发现车上坐的是武臣的姐姐。武姐今天喝得有点⾼, ![]() 这事让李良倍感愤怒。比较一下吧,你看人家秦二世,对自己多重视,亲自给自己写招降书。再看看赵王武臣,他姐姐竟然这样羞辱自己。自己到底应该跟着谁⼲,这还用说吗? 愤怒的李良追上武姐,一通狂砍。武姐死前一定很困惑,这人谁呀,有种你再来两杯,砍人算什么本事? 杀了武姐,李良于邯郸城中大开杀戒,赵王武臣被杀,死前连发生了什么事都不清楚。邯郸城中,只有张耳陈馀这两人朋友多,也最有见识,迅速地躲蔵起来,逃过了杀⾝之祸。 武臣也被清除了,下一个死掉的老兄弟,名叫武平君畔,他死得更是离谱。当时在郯县,由陈县人秦嘉、符离人朱 ![]() 武平君畔被杀,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在两条路线的 ![]() 陈胜派武平君畔去,目的是想抓住郯县城下这支武装的军权,可见他已经有很成 ![]() 秦二世派了长史司马欣、董翳,到章邯的队部里来当政委,但这兄弟三人却没有相互残杀,而是合作得相当愉快。他们一直合作到了楚汉相争时代,始终在一起,始终没分开,演绎了动 ![]() ![]() 注意到他们章邯老哥仨的,只有陈胜,因为老哥仨密切合作,先杀死了陈胜的老兄弟,柱国房君。然后三兄弟转攻陈县西南的张贺,⼲掉了张贺,陈胜就无法在陈县立⾜了。 为了打退秦军,陈胜亲自出马督战。督战的意思,就是派人拿刀按在张贺的脖颈上,拼死上前,打退秦军,如果后退,脑壳就没有了。于是张贺拼老命向章邯兄弟三人冲去,被章邯兄弟三人联手,啪啪啪拍死了。 老兄弟又死了一个,陈胜无比失望,回望陈县城中刚刚开始修建的宮室,陈胜终于意识到,好像称孤道寡这事,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他只能战略撤退,丢开刚刚搭建起来的富贵巢、安乐窝,再度踏上逃亡的征途。 当陈胜登车时,替他驾车的老兄弟庄贾,回过头来,仔细地研究着陈王的脖颈,嗯,选择哪个角度下刀好呢?嗯,哪个角度更具 ![]() 9、英雄失其所依 车夫庄贾袭杀陈胜,也不是无缘无故的。 简单说吧,庄贾是陈胜的司机。陈胜在称王之前,社会地位比庄贾还要低下,但陈胜首义成功,一举跃上人生的巅峰,就挑选了庄贾,做他的司机。 庄贾其人,史书语焉不详,史家避之不谈。但我们可以推敲一下,他是打哪儿冒出来的? 分析一下,当陈胜完成人生转型,从一名低 ![]() 司机这个工作,是很重要、很重要的,直接关系到首长的人⾝全安,而且对首长的隐私洞若观火、明察秋毫。不是这样的人,陈胜也不会让他当自己的司机,把自己的 ![]() ![]() 再说庄贾,他的来历有两种可能,一是庄贾原本就是九百戍卒中的一人,二是在大泽举事之后,加⼊起义洪流中来的。 如果是前者,那么庄贾一定是陈胜的小兄弟,死 ![]() 而如果庄贾是后来加⼊起义洪流的,他竟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內,让陈胜对他的信任超过大泽起事时的生死兄弟,这种可能 ![]() 除了庄贾,至少还有一个人,目睹了陈胜人生的巨变。这个人就是和陈胜一道佣耕的旧友,陈胜那一句传世名言“苟富贵,勿相忘”很可能就是对他说的。听说陈胜称王之后,这个人就找了来,哐哐哐敲击陈胜的宮门,大叫:“陈胜在家吗?快开门!陈胜开门!”结果被陈胜的宮门令给捆绑后赶走了。 等到陈胜出宮,这位朋友拦路大喊:“陈胜,是我呀,往这边看,你不认识我了?”他大叫陈胜的名字,陈胜无奈,只好装出刚刚认出他的样子,停车请他⼊宮。⼊宮之后,这位朋友被富丽堂皇的宮室震惊了,大叫:“哇,陈胜,你现在也抖起来了,哇!瞧不出你小样,居然也有今天!”此后这位客人,逢人就诉说陈胜以前的生活是多么悲惨。他这样做,不是不知道陈胜心里不痛快,可他要的就是让陈胜不痛快! 一块儿玩大的朋友,眼看着陈胜⾐朱紫食金⽟,心理极度不平衡,所以不停地故意提起陈年旧事,刺 ![]() ![]() 这个问题,后来刘邦称帝的时候,也遇到了。虽然你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但以前的朋友,由于心理严重失衡,一定会刺 ![]() ![]() 也就是说,御者庄贾,当他为陈胜驾车的时候,心理也是极度失落失衡的。大家以前都是一个穷酸模样,凭什么你现在扬扬得意,坐在车上?而我却吭哧瘪肚,替你驾车,还要保护你的生命全安,凭什么呀? 庄贾比陈胜那位佣耕的朋友更有心眼,他勉強庒制住心里的失落,从未在语言上刺 ![]() 陈胜之死,令天下英雄大为震恐,顿失所依。 史书上记载了陈胜的许多生活错误,如轻信小人、滥杀无辜、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大修宮室、目光短浅等,以印证陈胜过早败亡的必然。但这些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英雄需要陈胜。 陈胜率先举旗而且成功,让他赢得了天下英雄的景仰,从此他成了天下英雄共同擎奉的战旗,成了导领抗击暴秦的核心。此时四方豪杰,莫不是扛着陈胜的招牌行事,就连跟陈胜顶牛抬杠,都要用陈胜本人的名义。比如郯县秦嘉、朱 ![]() 陈胜,就像是一株参天大树,所有抗秦的暴力武装,都认为自己是这株大树上的一枝。如今陈胜突然被害,抗击暴秦的核心被彻底铲除,这让天下英雄,顿时不知所措。 陈胜死得极为彻底。一般来说,一号首长死了,就轮到二号首长风光了。论及当时的威信,陈胜第一位,吴广毫不相让,位居第二,算得上二号首长。但陈胜分明是早料到这一手,生怕自己死后,轮到吴广摆谱,提前一步把吴广除掉了。俩首长全都没了,让天下英雄,连个念想都不成。 当此之时,陈胜的侍臣吕臣,越众而出,组织了一支青巾裹头的队部,号苍头军,从新 ![]() 陈胜之死,连累了西南路统帅宋留。他是当时陈胜出派的四路大军之一,先克南 ![]() ![]() 秦军把宋留押送咸 ![]() 此时天下英雄,各自为战,互不属统。原来陈胜的部将周市,此前他奉了陈胜之命,进攻原来的魏国领地,攻下来之后,就立了魏国旧贵族魏咎为魏王,他自己担任魏相。这时候他率主力向刘邦的地盘游动,游动到丰邑、沛县之地,派了使者⼊丰邑,面见守将雍齿说:“你知不知道?丰邑这块地,虽说是你们楚国的,但好久好久以前,魏国曾经建都在这里,所以这里应该是魏国的地盘。如果你雍齿带领丰邑回归魏国,就封你为侯。如果你执 ![]() ![]() 雍齿出⾝世族,很体面的人家,只因为天下大 ![]() 随同丰邑一起归了魏国的,还有方舆。 丰邑带着方舆归了魏国,就意味着刘邦刚刚建立起来的 ![]() ![]() 愤怒的刘邦回师,先来攻打方舆。方舆这座城是不设防的,一打就轻易攻克。曹参在此战中立头等功,刘邦封他为七大夫。 打下方舆之后,再来攻打丰邑,但雍齿的战斗力也不弱,刘邦打了一段时间,发现啃不下这块硬骨头,终于怈气了。 算了,回沛县吧。一打丰邑,就这么收场了。 回沛县,向⽗老乡亲们投诉雍齿。 从此刘邦恨死了雍齿,怨雍齿与丰邑弟子叛之。这仇,刘邦记了整整一辈子。 10、纵横帝王师 陈胜虽然死了,但他仍然活在豪杰们的心中。是真的活着,不带掺假的。 首先是他活在赵国,有了陈胜,才有了赵国。只是赵国现在有点惨,赵王武臣的姐姐因为 ![]() 然后张耳和陈馀召集门客,商议这事咋办,好端端的一个赵王,说没就没了。怎么办呢?宾客建议,张耳陈馀都是魏国人,虽然威信最⾼,但不宜在赵国称王,再想办法找找赵国的贵族吧。不久找来了个赵歇,于是赵歇就成了赵王。 同样的,陈胜也仍然活在楚国民人心中。当初最不买陈胜账的,是集结在郯县城下的秦嘉、朱 ![]() ![]() 一个陈胜倒下了,更多的陈胜站起来。新赵王、新楚王再次于地平线涌现,表明了抗秦义师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玩命精神。话说景驹升任楚王,就派了使者公孙庆前往齐国,游说楚齐联合,共取天下。 景驹选择齐国,大概是因为齐王田儋,也曾是不买陈胜账的人。当初陈胜命部将周市取齐地,攻至狄县,田儋就把家奴捆起来,押到县衙,说家奴犯上欺主,要求斩之,县令大喜,就跑出来看杀人,不承想刚跑出来,就被田儋杀掉了。然后田氏族人占据狄县,恢复齐国,攻打陈胜部将周市,周市只好撤走。因为田儋和陈胜有过节,所以景驹认为齐国是盟友。 但没想到,田儋虽然不买陈胜的账,却知道齐国之所以恢复,全是陈胜的功业。所以使者公孙庆来到,田儋就愤怒地质问:“喂,你有没有搞错?陈王虽然兵败,但死活犹未可知,你们怎么可以不请示就擅立新王?” 公孙庆也是个杠头,当即顶撞道:“你齐国立王,也没向我们请示,我们当然没必要请示你们。” 田儋大怒,立斩公孙庆。于是楚齐联合的事,就成了泡影。 景驹虽然没多大名气,但新楚王旗号大张,再次让义军士气振作。只不过,现在抗击暴秦的导领核心,已经由陈县转移到了景驹这边。陈县那边,陈胜的侍臣吕臣,和秦军展开拉锯战,而刘邦,蜷缩在小小的沛县,终⽇不得安,就决定去寻找组织,去留县找景驹。 刘邦行在路上,忽见一队人马,不过一百来人,乌泱乌泱而来,双方互相派人联系询问,得知这支游击队的导领 |
上一章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下一章 ( → ) |
雾满拦江的最新历史小说《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是雾满拦江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