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姚雪垠创作的经典架空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 书号:42936 时间:2017/10/28 字数:10753 |
上一章 第十七章 下一章 ( → ) | |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八月二十二⽇⻩昏以后,月亮还没有出来,松山堡周围一片昏黑,只有明军的营垒中有着灯火。炮声停止了。喊杀声没有了。偶尔有几匹战马在远处发出单调的嘶鸣。一切都显得很沉寂,好像战事已经过去。 洪承畴自从送走⽩广恩后,一直忙于部署松山堡的防务,打算长期坚守下去。他表面仍然很平静,说话很温和,但內心十分苦闷,感到前途茫茫。就在这种心境中,他忽然得到一个消息,使他的眼前一亮,登时生出来不小希望。原来将近⻩昏时候,有人向他禀报,说虏酋四王子刚刚移营到松山堡附近,离城不过四五里路。他的御营在中间,两边又各扎了两营人马,一个营是镶⻩旗,另一个营是正⻩旗。都是刚刚安下营寨,还来不及挖壕筑垒。 现在天⾊越来越暗。洪承畴想,马上派人去清营劫寨,倘能得手,将虏酋活捉或杀死,整个战局就会大大改观。于是他马上派人将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找来,商议劫营之事。大家认为,自从丧师以来,又经过第一次劫营失败,老憨绝对料不到明军以现在的残师会去幼营。如果现在迅速出兵,乘其不备,很可能得手。这是出奇制胜的一着棋,但要胆大心细,准备劫营不成能够全师而回。当下王廷臣要求派他前去,曹变蛟也要求前去。 洪承畴考虑了一阵,决定让王廷臣留守松山堡,而派随他转战多年,富有经验的曹变蛟前去劫营。但是目前松山堡的人马实在太少,那天从松山和大架山两处撤退时,留下了几千人马和十几门红⾐大炮在几座营寨中,以便与松山堡互为犄角,抗击清兵。现在如果不把这两支人马调回,则劫营的兵力太单薄;如果调回,红⾐大炮又一时来不及撤运。 洪承畴又同大家略一商量,决定还是立即将大架山的人马撤回,速去劫营,以求必胜,红⾐大炮来不及撤运就扔掉算了。 大架山的人马撤回后,曹变蛟让大家 ![]() 清兵营中正在休息,中间御营还在为胜利跳神。曹变蛟命两个参将各率人马去劫镶⻩旗和正⻩旗两座营寨,他自己率着精兵直往御营冲来。等到清兵发觉,大喊“明军劫寨!”曹变蛟早已挥动大刀,在喊杀声中冲进敌营。明军见人就杀,距离稍远的就用箭 ![]() ![]() 皇太极正在御帐观看跳神,一听到明军劫寨,赶紧指挥他的御前侍卫,守住御帐前边,拼死抵抗。可是曹变蛟的人马来势极猛,皇太极的侍卫纷纷死伤。左右一些清兵将领看见御帐遭到烈猛冲击,赶快来救,但都被曹变蛟的人马杀败。眼看御帐已经无法守住,皇太极只得由侍卫们保护着,且战且退,等待两边的营寨前来救援。但这时镶⻩旗和正⻩旗的营寨也正受到明军两个参将的冲杀,特别是距离最近的正⻩旗,受到的袭击格外烈猛,陷于一片混 ![]() 皇太极周围的侍卫死伤越来越多,处境越来越危急,有时明兵冲到他的面前, ![]() ![]() 这个大汉正是曹变蛟,已经负伤,正在流⾎。他忽然发现了皇太极,不觉眼睛一亮,骂了句:“休想逃走!”便不顾一切地直往前冲,要将“敌酋”生擒或杀死。当他冲到离皇太极只有三四丈远的时候,被一支箭 ![]() 明军赶紧救起曹变蛟,停止了冲击,迅即向外撤退,昏暗中只听见短促而紧急的口令:“出⽔!快出⽔!”这时曹变蛟因两次负伤流⾎过多,已经昏 ![]() 皇太极因事出意外,惊惶初定,又不知明军究竟有多少,不敢派兵追击。他下令连夜整顿御营,同时调集人马在御营前驻扎,加強戒备,以防明军再一次前来劫营。 曹变蛟被抬回松山后,经过救急,慢慢醒来。他的伤势很重,但 ![]() 经过夜一整顿,皇太极的御营前面又扎了一个营垒,在营垒前挖了两道壕沟,布置了不少火器,又为御营修筑了简单的土围墙和堡垒。由于昨夜清兵损失并不很大,而明军倒是大将曹变蛟⾝负重伤,所以第二天皇太极就断定供承畴在松山不再会有所作为,他继续派骑兵到杏山周围,到处搜剿逃出来的明军,并继续派人在塔山、⾼桥一带埋伏,准备随时堵截明军。对于松山的敌人,他暂时不去进攻,只派大军四面包围,监视起来,还在重要的道路上掘了很深很宽的壕沟,使明军不能够再向清兵袭击。同时,明军在大架山的空寨和没有运走的红⾐大炮也都落到清兵的手中。 皇太极十分得意,连着几天在松、杏和⾼桥之间一面打猎,一面搜剿逃匿的明军,在山野中又获得许多明军遗弃的甲胄、军器和马匹。到二十九⽇,这一次战役基本上结束了。 皇太极命內院学士替他草拟一份告捷敕谕,然后命学士罗硕、笔帖式石图等拿到盛京宣布。这敕谕是用満文写的,同时译成蒙文和汉文各誊写了一份。原来起草的稿子中,写道明军损失甚重,死伤一万余人,溃败十万人;清兵死伤两三千人;另外还写了他们获得的马匹、骡子、骆驼、甲胄、大炮和兵器的数目。皇太极看后十分不満,就亲自在満文的敕谕上重新写定,并要学士们用満、蒙、汉三种文字重新誊抄一遍。经过他的改定,就变成了明军十三万人马全部被击溃,杀死五万余人,只剩下万余人退守松山堡中,清兵则仅仅在夜一间误伤了八人。因为他要炫耀自己的武功,因此就把战果尽量地夸大,而不管这样的夸大是否合理。就这样,敕谕发到了盛京,通报整个大清国,包括蒙古在內。他又命人把敕谕用汉文再誊一份,送给朝鲜国王。在发出敕谕的同时,他又命人在御帐前面的东南角上立起神杆,他亲率诸王、贝勒、贝子和満洲大臣们对着神杆祭天,感谢皇天保佑他获得了大捷。 又过了几天,他把御营移到了松山堡北面的一座小山上,离松山堡不过数里路,从那里可以俯看城內的动静。他命令每天向松山堡內开炮,松山也照样向他这边打炮。他想进攻松山,又怕一时难以得手,因为松山堡的守卫很严密,城外还有几营明军。他终于放弃了立即攻破城池的想法,而准备将洪承畴长期围困下去。 他的心情始终很不正常。一方面由于胜利来得太快、太大,使他忽然觉得进⼊关內、占领京北、恢复金太宗的事业的抱负即将实现,因而 ![]() ![]() 一天夜间,他梦见自己正在指挥军队列阵,突然有一只坐山雕从天上飞下来,飞下地后就一直向着他面前走来,他连发两箭都没有 ![]() ![]() ![]() 第二天,他就把內院①大学士范文程、希福、刚林召进御帐,将自己的梦说给他们,然后问道: ①內院--清初因家国草创,未设內阁,将內阁和翰林院的政务合在一起,称为內院,又称內三院,包括內国史院、內秘书院、內宏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掌管。 “你们看,这是吉兆呀还是凶兆?” 大家纷纷说,这是吉兆,是大吉之兆。 皇太极问:“吉在何处?”特别望着范文程加问一句:“你要好生替我圆梦,不要故意将好的话说给我听!” 在汉人的文臣中,范文程最被信任,许多极重要的军国大计都同他秘密商议,听从他的意见。范是沈 ![]() ![]() ![]() ![]() ①王霸大略--关于建立王业和霸业的重大问题。略是方略、计谋。 ②天命三年--公历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 ③章京--満洲语的音译,各级负责的员官都可以称做章京。 ④各国--清朝建国初期,对“家国”的概念很宽泛,常常将散居东北的小部落和蒙古各部落也看成是国。 ⑤视草--唐宋以来,皇帝所下诏、敕, ![]() 范文程在乍然间也没法回答,但是他转着眼珠略想一下,俨然很有把握地回答说:“啊,陛下此梦确实做得非常好。雕为猛禽之首,显然指的就是明军统帅。陛下两箭不中而第三箭 ![]() 皇太极听了⾼兴,说道:“我宁愿他被捉住,可不愿他死掉。”忽然想起这梦还只圆了一半,便又问道:“可是那条青蛇又是什么意思呢?” “那条青蛇即指仓皇逃窜的明军,虽然跑得快,但因陛下早在要道埋下伏兵,所以仍被截住,一举歼灭。那只鹳便是陛下的伏兵。” 皇太极又问:“可是蛇为什么有脚呢?” 希福赶快解释说:“明军吓破了胆,没命地逃,都恨不得多生几只脚出来啊!”众人听了都笑起来。皇太极更加⾼兴,随即命萨満跳神,感谢皇天赐此吉祥之梦。 就在当天夜里,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亲努尔哈⾚命四个人捧着⽟玺给他,他双手接住。⽟玺很重,刚一接住,他便醒了。 于是他又将大学士范文程、希福、刚林等叫进御帐,要他们圆梦。他们都说,这个梦再明⽩不过。⽟玺乃天子之宝,太祖皇爷把⽟玺授给皇上,皇上将来必然进⼊关內,建立大清朝一统江山无疑。 皇太极越发⾼兴。连着两天,他不断地赏赐这一个,赏赐那一个,连朝鲜国来的总兵官和一些武将也受到他的特别赏赐。然而万万没有料到,就在他万分⾼兴之时,九月十二⽇那一天,从盛京来了两个満洲员官,一个叫満笃里,一个叫穆成格,向他禀告说关雎宮宸妃患病,病势不轻。皇太极一听,非常焦急,立刻召集诸王、贝勒、贝子、公、固山额真等前来,告诉他们,宸妃得病,他自己要马上回盛京探视。随即布置一部分人在多罗安平贝勒杜度、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固山额真谭泰等的率领下继续围困锦州,一部分人在多罗贝勒多铎、多罗郡王阿达礼、多罗贝勒罗洛宏等的率领下围困松山,还有一部分人分别驻守杏山、⾼桥等地。布置一毕,他就让大家退去,自己独坐御帐,想着宸妃的病情,感到无限忧虑。当天晚上,他展转反侧,夜一没有睡好。 十三⽇一早,他就动⾝奔赴盛京。一连走了四天,来到一个地方住下。当夜一更时候,盛京又有使者来到,报说宸妃病危。皇太极无心再睡,立即吩咐启程。他一面心急如焚地往盛京赶路,一面遣大学士希福、刚林、梅勒章京①冷僧机、启心郞②索尼等先飞驰赶回盛京问候,一有消息,立即回报。将近五更时,希福等从盛京返回,说是宸妃已死。皇太极一闻噩耗,登时从马上滚下来,哭倒在地。随行的诸王、贝勒赶忙上前解劝。皇太极哭了一阵,在左右的搀扶下又骑上马向盛京奔去。 ①梅勒章京--満洲八旗封爵名号,约等于副将或副都统一级的武将。顺治年间定为世职。 ②启心郞--清初因満洲诸王、贝勒掌管部、院事,设启心郞掌校理汉文册籍并备咨询。 到了盛京,进⼊关雎宮,一见宸妃的遗体,他又放声痛哭,几乎哭晕过去。王、公、大臣们都劝他节哀,说:“家国事重,请陛下爱惜圣体。”哭了很久,他才慢慢地勉強止住哭泣,筹备埋葬之事。又过了几天,宸妃已经埋毕。他亲到坟上哭了一场,奠了三杯酒。 从此他心情郁闷,时常想着宸妃生前的种种好处。想到这么一个温柔体贴的妃子,又是那样美貌,竟然只活了三十三岁,便已死别,这损失对他说来简直是无法补偿。虽然不久前他刚刚在对明朝作战中获得大胜,但也不⾜以消释他內心的悲哀。同时他觉得自己的⾝体仿佛也没有先前那么好,心口有时隐隐作痛。 王、公、大臣们看到皇太极这样郁郁寡 ![]() 陛下万乘之尊,中外仰赖,臣庶归依。今⽇陛下过于悲痛,大小臣工皆不能自安。以臣等愚见,皇上蒙天眷佑,底定天下,抚育兆民,皇上一⾝关系重大。况今天威所临,大功屡捷;松山、锦州之克服,只是指顾间事。此正家国兴隆,明国败坏之时也。皇上宜仰体天意,善保圣躬;无国情牵,珍重自爱。… 这是存档的汉文译本,文绉绉的,有些删节。皇太极当时看的是満文本,比这-嗦,也比这质朴得多,所以更容易打动他的心。他把奏折看了几遍,虽然觉得很有道理,但他心中的痛苦仍然一时不能消除。于是他决定出去打猎,借以排遣愁闷。谁知出了沈 ![]() 刘子政带着洪承畴给皇帝的一封奏疏和给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一封密书,离开了松山营地后,一路上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到了山海关后,他就因劳累和感冒病了起来。虽然病势不重,但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又加上心情忧闷,所以 ![]() 他想,既然援锦大军已溃,他赶回京北去就没有必要了。为着探清洪承畴的生死下落,他继续留在山海关。山海关的守将和总督行辕在山海关的留守处将吏,都对他十分尊敬。他仍然住在澄海楼,受到优厚款待。山海关守将和留守处的将吏们每⽇得到松锦战事消息都赶快告诉他,每一个消息都刺痛他的心,增添他的愤慨和伤心,也增添他对国事的忧虑和绝望。⽩天,他有时在澄海楼等候消息,或倚着栏杆,凝望着大海沉思,长啸,叹息。有时他到山海关的城楼上向北-望。有时出关,立马在 ![]() 又过了十天,许多情况更清楚了。他知道洪承畴并没有死,也不肯突围出来,退守松山堡中待援,被清兵四面围困。八位总兵有六位突围而归,只有曹变蛟和王廷臣留在洪的⾝边。他心中称赞洪的死守松山,说道:“这才是大臣临危处变之道。到处⻩土埋忠骨,何必自陷国法,死于西市!”后来他听说有塘马从宁远来到,急急地赶赴京北,并听说是宁远总兵吴三桂向兵部衙门送递塘报,还带有吴三桂和张若麒的两封急奏。对于吴三桂的奏本他不大去想,而对于张若麒的奏本想得较多,忿忿地说: “皇上就相信这样的人,所以才是非不明,如坐鼓中!” 一连数⽇,都是 ![]() ![]() ![]() ![]() ![]() ①三牲--牛、羊、猪。 “政老,这些话有违碍么?” 刘子政说:“镇中先生,数万人之命⽩⽩断送,谁负其咎?难道连这些委屈申诉的话也不敢说,将何以慰死者于地下?我看不用删去。祭文读毕,也就焚化,稍有一些胆大的话,只让死者知道,并不传于人间,有何可怕?” 李镇中一则深知刘子政的脾气很倔,二则他自己也对援锦大军之溃深怀愤慨,而且他的留守职务即将结束,前程暗淡,所以不再劝刘子政删改祭文,只是苦笑说: “请政老自己斟酌。如今朝廷举措失当的事很多,确实令志士扼腕!” 临祭奠的时候,各衙门到场的大小文武员官和地方士绅共有二三百人,其余随从兵丁很多,都站在祭棚外边。当祭文读到沉痛的地方,与会的文武员官和士绅们一齐低下头去,泣不成声。读毕,随即将祭文烧掉。回关时候,有些文官和本地士绅要求将这篇打动人心的祭文抄录传诵,刘子政回答说祭文已经焚化,并未另留底稿。大家知道他说的是实话,也谅解他焚稿的苦衷,但没人不感到遗憾。 山海卫城內的士绅们,近来都知道刘子政这个人,对他颇有仰慕之意。但因为他除了同了悟和尚来往之外,不喜 ![]() 三天以后的一个上午,有本地举人佘一元等三个士绅步行往澄海楼去拜望这位老人。他们正在走着,忽然前边不远处有人用悲愤的低声朗诵: 赵括①虚骄而临戎兮, 长平一夕而卒坑。 宋帝②慷慨而授图兮, 灵州千里而⾎腥。 悲浮尸之散 ![]() 月冷波静而无声。 恨胡骑之纵横兮, ⽇惨风咽而… ①赵括--战国时秦攻赵,相持于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县西北)。赵王以赵括代廉颇为将,大败。赵兵四十万,投降后为秦兵活埋。 ②宋帝--北宋皇帝遣将出征,常从宮中授给阵图,要将帅依图作战,借以遥控。灵州即今宁夏灵武县,为宋朝西北军事重镇。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为西夏攻陷。 这声音忽然停住,似乎一时想不起来以下的词句。佘一元等的视线被一道短墙隔断,认为这墙那边行走的人必是刘子政在回忆烧掉的祭文稿子。迨过了短墙,两路相 ![]() ![]() ![]() ①杂书--明、清科举盛行时代,读书人将“五经”、“四书”等直接与试考有关的书籍之外的一切书籍视为杂书,各种学问称为杂学。 “李老爷适才背诵的不是刘老爷的那篇祭文么?” 李赞画说:“是呀,可惜记不全啦。我为要将这篇祭文回忆起来,两天来总在用心思索。刚才衙门无事,躲出城外,在这个清静地方走走,看能不能回忆齐全。不行,到底不是少年时候,记 ![]() 佘一元说:“弟等要去澄海楼拜望政老,一则想得见祭文原稿,二则想听他谈一谈援锦大军何以溃败如此之速,今后关外局势是否仍有一线指望。” 李赞画说:“啊呀,我也正有意去拜望政老请教。他说底稿已经烧掉,我总不信。既然你们三位前去拜访,我随你们同去如何?” 佘一元等三个人一齐说:“很好,很好。” 他们一起步行到了宁海城,先拜见主管留守事务的李镇中。李镇中同他们原是 ![]() “真不凑巧,诸公来迟一步!政老因援锦大军溃败,多年收复辽左之梦已经全破,于昨⽇上午先将他的仆人打发走,昨晚在了悟和尚处剃了发,将袍子换为袈裟,来向我们辞行并处置一些什物。我们一见大惊,但事已无可挽回。大家留他在澄海楼又住了夜一,准备今⽇治素席为他饯行。政老谈起国事,慷慨悲歌,老泪纵横。今⽇清早,不辞而别,不知往哪里去了。可惜你们来迟一步!” 大家十分吃惊,一时相顾无言。李镇中接着说: “近几天来,政老常说他今⽇既然不能为朝廷效力疆场,他年也不愿做亡国之臣。” 大家都明⽩他对国事灰心,但没有料到他竟会毅然遁⼊空门,飘然而去。 佘一元说:“世人出家为僧,也有种种。常言道,有因家贫无以为生而幼年送到寺中为僧的叫做饿僧,有因幼年多病而送⼊寺中为僧的叫做病僧,另外还有愤僧、悲僧、情僧、逃僧等等,各种原因不同。真正生有慧 ![]() 李镇中头摇说:“可惜!可惜!此稿已经被政老暗中撕毁,投⼊大海了!” “投⼊大海?!…镇老何不劝阻?” “不知他什么时候就已经投进大海。今早有人从海滩上拾到半页,显然是涨嘲时偶然漂回岸边。弟已命 ![]() ![]() 佘一元等一听说刘子政临走时在柱上留词一首,都要去亲眼看看,抄录下来。李镇中带他们下到海边,过了浮桥,登上⾼楼。他们经李镇中一指,果然看见一 ![]() 海楼空挥泪。 叹三番雄师北伐①, 虎头蛇尾。 试问封疆何⽇复, 怕是而今已矣! 念往事思如嘲⽔。 数万儿郞成新鬼, 决天河莫洗神州聇。 戎幕策, 剩追悔。 残秋岭上曾遥祭。 雾沉沉风号雁唳, 此情谁会? 塞外双城②犹死守, 望断天涯⽇暮。 ![]() ![]() 休论前朝兴亡事, 最伤心弱宋和金史。 千古恨, 《黍离》④耳! ①三番雄师北伐--这是指明对清作战较重大的三次溃败:一次是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杨镐出师大败。第二次是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袁应泰正议三路出师,清兵先进攻,攻陷沈 ![]() ![]() ②双城--指锦州和松山。 ③睢 ![]() ![]() ④《黍离》--《诗经》中一个篇名,写周大夫看见西周故宮长満庄稼,兴起亡国之痛。 佘一元读时,大家跟着他读,反复读了几遍,琢磨着每句含义,每个人都对“戎幕策,剩追悔”六个字暗中猜解。李镇中明⽩这六字所指何事,却不肯说出。大家正在议论,忽然起了狂风,天地陡暗,海涛汹涌,冲击着澄海楼的 ![]() ![]() |
上一章 李自成 下一章 ( → ) |
姚雪垠的最新架空小说《李自成》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李自成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李自成是姚雪垠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