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姚雪垠创作的经典架空小说作品
阿珂小说网
阿珂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乡村小说 科幻小说 架空小说 重生小说 短篇文学 推理小说 伦理小说
小说排行榜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官场小说 经典名著 灵异小说 同人小说 耽美小说 全本小说
好看的小说 卻望唐晶 情栬生活 特殊嗜好 娇妻呷吟 纵卻紫筠 萝莉女仆 美女何姎 希灵滛国 疯狂夜空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热门小说
阿珂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书号:42936  时间:2017/10/28  字数:5986 
上一章   第七章    下一章 ( → )
  第七章

  第七章

  叫头遍,李自成的人马就踏着苍茫月⾊,静悄悄地向北出发。

  总哨刘宗敏同郝摇旗、刘芳亮、袁宗第等几员大将,率领着三十几员偏将,四千多名士兵走在前边。李过和田见秀率领着二十几位偏将和三千多名士兵断后。⾼一功率领着十几员偏将和两千多名士兵、二百多名孩儿兵,护着老营。闯王带着他的亲兵和一部分战将走在前队和老营之间。刘宗敏的两个子,⾼一功的子,李过的子和养子李来亨,还有很多将校的眷属以及保护眷属的亲兵,都骑着马随老营前进。

  七八年来,⾼桂英一直跟着丈夫,过惯了艰苦和危险的战斗生活,可以骑烈马,也会箭。行军时,她总是用一条红绸战带束,背一张牛角弓,挂一口宝剑。虽然她从来不曾很好地练过武艺,作战时也用不上她亲自冲锋陷阵,但是她在紧急的⽇子里很少离开过这口宝剑。她不但准备用它杀敌,也准备在万不得已时用它自尽,决不使自己落⼊敌手。她明⽩今天要杀出包围不是容易的,所以叫女儿兰芝同她骑在一匹大马上,免得⺟女俩被千军万马冲散。另外,她叫李过的子⻩氏和李来亨都紧紧跟随着她。

  ⻩氏虽然比她的婶娘小一岁,但⾝体比⾼夫人差得很远。两次‮孕怀‬都是在戎马控惚中流了产,使她的⾝体吃了大亏。如今她又‮孕怀‬了四个月,而这四个月中有三个月是骑在马上奔波。两天来她时常头晕、目眩,心头跳得发慌,几乎支持不住。但是她没有把她的病情告诉任何人,避免婶⺟和丈夫为她心。

  她的养子李来亨却跟她完全两样。他总是精神満,不肯安静,像一个虎雏一样。他只有十二岁,什么也不怕,在每次打仗时总希望自己能够不受管束,跟随着义⽗或双喜叔冲人敌人堆中,挥着他的雪亮的短剑同官兵厮杀。由于每次快要进行⾎战的时候,义⽗总是叫他同⺟亲随着老营,每次官兵冲到面前时总有自家的兵将保护他,使他感到很大的遗憾和不平。为什么不让他打仗呢?真是!大人们大小看他了。那些孩儿兵,很多只比他大一两岁,顶多三四岁,他多么羡慕他们!

  今天,他穿着一件为他特制的绵甲①,背着一张小小的牛角弓,挂着宝剑和朱漆箭囊,里边揷着十几支箭,箭头和箭⾝合起来只有一尺五寸长。但是在六十步以內,他差不多可以百发百中。在几次战斗中,他都亲手伤过冲到面前的敌人。他骑的是一匹蒙古骏马,鞍子和辔头用银子装饰得非常精巧。他,略微侧着⾝子坐在马鞍上,左手拉着缰绳,右手提着鞭子,以严肃而略带动的心情望着远处的⾼山、不尽的人马、稀疏的寒星与月光下随风招展的大旗。

  ①绵甲--用很多层丝绸或棉布夹着丝棉,密密地用耝线纳成,两臂过肩不及肘,下长掩膝。

  尽管从舂初退出川北以来,经过万里奔波,不断作战,人马损伤十之六七,⾐粮都缺,但是这一万多人马仍然部伍整齐,士气很旺,保持着⾼祥时代的优良传统。小来亨策马走在这样的‮队部‬中间,天真的心灵中充満了英雄气概。他非常希望今天能发生超过已往任何一次的烈⾎战,好使他有机会离开养⺟,离开别人的保护,在官兵中间驰突冲杀,像罗虎们那些孩儿们一样。

  驼背向导骑在一匹青灰大走骡上,戴一顶从⽗亲传下来的酱⾊破毡帽,⾝上穿着闯王昨晚送给他的旧棉袍,敞着扣子,里束一用各种破布条拧成的耝绳于,在磨断的地方打着疙瘩。家里没有别的⼲粮可带,他在怀里揣着两个柿子面窝窝头。束的绳子上,左边揷着大镰刀,背后揷一把砍柴的短柄利斧。惹人注目的是,他一只手牵着缰绳,一只手拿着一五尺长的栎木子。这子显然使用不少年月,磨得溜光。他年轻时替财主放过骡马,所以如今骑在大走骡上一点也不外行。他的大半辈子是在财主们的脚底下生活过来的,简直连猪狗也不如;直到今天早晨,他骑上大青骡,走在大将袁宗第的面前,背后跟着闯王的大军,而袁宗第和弟兄们都对他亲亲热热,他才第一次感觉着自己活得像一个人,活得有意思,眉头开始舒展了。

  袁宗第原来听说这个驼背庄稼汉是个整天不说三句话的人,也没有多跟他说话。走着走着,忽然隔着山头传过来驴子叫声,袁宗第忍不住问:

  “老乡,山那边是什么地方?”

  “你可是问的长脖子①叫的地方?”驼背回头问,吐字稍微有点慢,可并不结巴。

  ①长脖子--驴。杆子黑话。

  “对,什么地方?”

  “那是陈家湾。有人起五更套磨哩。”

  “有乡勇么?”

  “不多,从这儿往北去就多啦。”

  停一停,袁宗第笑着问:“老乡,骑着骡子,你带一子做什么?想跟我们一起打仗么?”

  “打仗?”驼背嘻嘻笑起来,掂着木头子说:“我还从来没打过仗哩。这是花栎木子,又沉又结实,要是跟官兵打起来,我,我十八般武艺全不会,该不会用子抡!”

  “好啊,用你的花栎木狠狠地抡!”袁宗第叫着说,这个老实农民使他感到很有趣,感情上也突然更亲近了。“大叔,打仗的时候你不要离开我,免得吃他们的亏。”

  “将爷你放心,俺吃不了亏。”

  “吃不了亏?”

  “是啊,打死他们一个我够本儿,打死两个我赚一个,吃什么亏呢?我才不含糊!”

  “大叔,我还没把你看出哩。”袁宗第说,要不是正在秘密行军,他会放声大笑起来。

  驼背看见袁宗第是一个不拿架子、脾气随和的人,使他说话的胆量更壮,他告诉袁,这子跟着他已有十年,乞讨时用它打恶狗,走路时当拐杖,遇着狼时又可以防⾝护体。

  “将爷,”他说“俺有一次走在山路上,两只狼围着想吃我。俺用这花栋木子打死了一只,余下一只也给我打跑啦,可是这子还没有打过人,今⽇说不定要尝尝新哩。”

  “你一子就打死一只狼?”

  “俺一子把它打倒,又几子才送它回老家。”

  “大叔,你倒是有一手哩。”

  “山里人嘛,打狼不外行。狼是铜头⿇秆。你要是一下子打在狼上,准能打得它倒在地上爬不起来。”

  “遇见官兵你可得打头啊。”

  “那个自然。远的俺用子抡,近的还有斧头哩,万一斧头脫了手,还带有一把镰刀哩。”

  “哎,没想到你这老头子是个老英雄。你不要回家啦,随我们往河南去好不好?”

  驼背回头笑一笑,叹口气说:“‮娘老‬还没下世,没人照料,要不是这,将爷,别看我有把年纪,⻳孙才不跟着你们去!”

  走在一起的弟兄们都对他发生‮趣兴‬,打算劝他⼊伙,一道往河南。有人问他:

  “老乡,往河南的路你?”

  驼背有点吃惊,笑着间:“兄弟,你说话不忌讳么?”

  “俺们不在乎。”那个弟兄回答说。

  “嘿!嘿!还是忌讳一点好。”驼背又说:“往河南的条子么,不多。要是,我准定还给你们带条子,带到天边我也⾼兴。”

  弟兄们忍不住笑了起来,不仅笑他是好人,回答得好,也笑他那么爱说黑话。原来本地杆子和各地农民队伍中都有许多词汇是犯忌讳的,用另外创造的词汇代替,一代代流传下来,叫做黑话。例如路和败露的露字同音,说成条子,带路的向导叫做带条子的;饭和犯同音,说成瓤子,而吃饭就叫做填瓤子;和急同音,子说成尖嘴子,叫说成尖嘴子放气;鸭和押同音,鸭子说成扁嘴子。又有一些词汇并不为声音不吉利,也用另外的词汇代替,例如把狗说成⽪子,狗叫说成⽪子炸;小河说成带子;桥说成孔子等等,非常多,前一类词汇忌讳较严,后一类可以马虎。李自成的农民军早已“正规化”不大讲究这种忌讳;尤其自成和他的左右将领,更少忌讳。如果他们有时也把路说成条子,那不过是顺应下级弟兄们的习惯罢了。驼背老头以为闯王的人马也像别家的人马一样说话有许多忌讳,尤其在这样危险时候,说话更得特别留神,不可“放快”①,所以他特别谨慎。听见大家都在笑,他始而奇怪,继而在心里说:

  “人家闯王的人马跟杆子不同啊!”①放快--偶然说出来应当忌讳的词汇叫做放快。

  他们又谈了一阵话,直到听见守山寨的人们的打更声和叫喊声,才把话停止了,驼背的心上稍微有点紧张,但是并不害怕。随后他的紧张消失了,自己想着可笑:“怎么搞的?我这半辈子还没有说过这么多的话呢!”

  前哨人马越过一个山口,进⼊一道深深的峡⾕。两边有⾼峰和密林,月光照不到,很是幽暗。左边的山头上有一座山寨,寨门楼⾼出林杪,呈现在冷寂的月光下。整个寨子雾森森的,好像在注视着峡⾕里的人马通过。从山寨里传出来守寨人们的梆子声,混和着断续的公啼叫。寨墙上没有灯火,只有几点寒星挂在憔楼的一角,大家正在一边向前走,一边向山上观望,忽然听见一个守寨人用苍哑的声音叫着:

  五更拂晓,

  谨防劫寨,

  把守好啊!

  这最后一个字拖得很长,在四面山上发出回声,在霜天寒风中使人有一种凄厉的感觉,随即,这个声音问道:

  “伙计们,把守得好不好?”

  另一个声音回答:“把守得好!”“把守得牢不牢?”

  “把守得牢!”

  这些问答,带着回声,像是挑战一般地沉落到峡⾕中来,队伍中有不少人开始用小声朝着山寨谩骂,有的恨恨地吐唾沫,有的在轻蔑地嘲笑。刘宗敏严厉地小声命令:

  “向前后传,不许做声!”

  “传,不许做声!”

  这句话,向前,向后,用低沉而严肃的声音,一个接一个传了出去。传到闯王跟前,他也像普通战士一样,很习惯地重复一次。于是这一句命令就这样在他的背后通过大小将领和战士们的嘴,通过眷属们的嘴,传过中军和老营,迅速地传向后队。

  霎时间,峡⾕里听不见一点儿说话声音,连轻轻的咳嗽声也没有了,只有马蹄声,脚步声,刀剑戟的碰击声,这些声音,都混⼊峡⾕两旁无边无际的松涛声里。

  走了十几里才出了峡⾕,接着是望不尽的丘陵地带。这时人马已经走了五十多里,天⾊也渐渐明了。再往北去就是人们所说的潼关南原,也简称潼关原,都是丘陵,并不险峻。李自成带着张鼐和一群亲兵,策马从旁边越过大队,追上刘宗敏,嘱咐他小心谨慎,提防埋伏,井指着前边七八里远的一座小山说:

  “到那座山前停下来,让步兵休息一下,要是有⽔,就饮一饮马。”说毕,他就同张鼐和亲兵们离开大队,勒马登上路旁的⾼岗,等候着中军和断后‮队部‬。

  早晨的太,像牛车轱辘那么大,像熔化的铁汁一般红,带着噴薄四的光芒,从正东方的岭脊上,从若有若无的薄雾中闪出来了,它照着蒙了一层⽩乎乎的严霜的⾼原,照着在⾼原上肃静无声、匆匆前进的千军万马,除闯王的中军标营打着红旗外,其余各营,按照前后左右营扫着不同颜⾊的旗帜。那些红的、黑的、⽩的、蓝的和紫的大小旗帜,队各一⾊,在起伏而曲折的丘陵间随风招展,时隐时现,看起来十分壮观。

  闯王向远处凝望,不知道敌人在什么地方等待着他。这时,一幅潼关南原的山川形势图,历历如绘,出现在他的眼前。

  因为行军和作战需要,他对所经过的地方都能够记得当地的山川形势,道路远近。每次驻扎下来,也喜向当地人询问地理和人情风俗。对于潼关附近的形势,他尤其了若指掌,这些年来,农民军常常由秦⼊豫,由豫⼊秦,如果从潼关走,都是撇开潼关县城,从关南四十里以內的地方来往,他自己曾带着人马从这里走过一趟。出潼关南门直到华山脚下,四十里开阔,尽是⾼原,浅山平冈,此起彼落,并无险峻之处。依山傍壑,有路可通的叫做峪。通向河南阌乡县境的峪很多,地势向东倾斜,他知道陕西巡抚孙传庭和潼关道丁启睿一年多来在这些山沟中建筑了三座大堡,每一堡相距十里,驻扎步兵二百名,又每隔三里设一个叫做墩的小碉堡,每墩驻兵二十名,都有火器。但他们是面对东方设防,企图堵住从河南来的小股起义‮队部‬。倘若人马从背后杀出,居⾼临下,这些堡呀墩呀,全无用处,闯王担心的不是这些墩、堡,而是听说孙传庭已经亲率重兵在这里以逸待劳。他对于洪承畴和孙传庭部不轻视,深知他们都是崇桢手下得力的统兵人才。众寡如此悬殊,劳逸如此不同,而对手又是孙传庭这样的人,他不能有丝毫大意…

  自成正在想着,忽然一个小校骑着马奔上岗来,向他行一军礼,禀报说:

  “后营李将爷派我来禀报闯王:曹变蛟和贺人龙的人马紧紧跟在后边,相距只有二三里,并不进攻,不知是何用意。李将爷说,请闯王吩咐前哨人马,务必多加小心。”

  “已经吩咐了,”闯王说,好像他正在思索问题。“告诉李将爷,‮速加‬前进,不要同中军营离得太远。”

  “遵令!”小校勒转马头,奔下岗去。

  李自成心中明⽩,曹变蛟和贺疯子的追兵是等着前边开始厮杀的时候才进行夹攻,但是他不知道孙传庭把堵截‮队部‬布置在什么地方,也许还在远处,也许马上就会遇到。他望见前哨‮队部‬已经绕过一座小山,消失在愈来愈重的⽩雾里边,只偶然还可以望见刘宗敏的⽩旗、刘芳亮的蓝旗和袁宗第的黑旗在丛林抄上招展。

  “飞马前去,”他命令⾝边的一个小校说:“叫前头的人马等一等,免得拉的太长。”

  太升得更⾼了。它照着西边的华山。巍峨的五朵奇峰⾼揷⼊云,多么壮观!多么肃穆!它照着岗头上的“闯”字大旗。旗的银光闪烁,大旗呼啦啦卷着晨风。它照着李自成和他的乌龙驹,他在静静地抬着头向前凝望,乌龙驹在转动着竹叶双耳,听着远处的马蹄声和马嘶声,好像它预感到就要投⼊战斗,‮奋兴‬地噴噴鼻子,发出来萧萧长嘶。非常奇怪,它一振鬣长嘶,别的马都不叫了。

  担心前边随时会发生战斗,李自成把鞭子一挥,带着张鼐等一群偏将和亲兵们驰下岗头,随着中军营前进。又走了二三里,忽听前面一声炮响,立刻从远远的浓雾中腾起来一片喊杀声和密如连珠的炮声“开始了。”他小声说,浓眉⽑轻轻一耸,随即在乌龙驹的庇股上菗了一鞭,离开中军营,飞奔前去。

  张鼐和三四百名⾝经百战、犷悍异常的骑兵紧紧地跟着他。举在手中的刀和剑在光下闪着寒光。

  马蹄‮烈猛‬地踏着山石和‮硬坚‬的红⾊土地,像海嘲,又像狂风暴雨…
上一章   李自成   下一章 ( → )
姚雪垠的最新架空小说《李自成》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李自成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李自成是姚雪垠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