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是姚雪垠创作的经典架空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 书号:42936 时间:2017/10/28 字数:11588 |
上一章 第一章 下一章 ( → ) | |
第一章 崇祯十一年①十月初三⽇晚上,约摸一更天气,京北城里已经静街,显得特别的 ![]() ①崇祯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本书內所有的年月⽇都依照国中的传统习惯,使用皇帝年号和 ![]() 城头上非常寂静,每隔不远有一盏灯笼,由于清兵已过了通州的运河西岸,所以东直门和朝 ![]() 从崇祯登极以来,十一年中,清兵已经四次人塞,三次直 ![]() ![]() 京北城里的灾民和乞丐本来就多,两天来又从通州和东郊逃进来十几万人,没处收容,有很多人睡在街两旁的屋檐底下,为着害怕冻死,挤做一堆。他们在刺骨的寒风中颤抖着,呻昑着,抱怨着,叹息着。女人们小声地呼着老大爷,哀哀哭泣。孩子们在⺟亲的怀抱里缩做一团,哭着喊冷叫饿,一声声撕裂着大人的心。但当五城兵马司出派的巡逻兵丁走近时,他们就暂时忍耐着不敢吭声。从上月二十四⽇戒严以来,每天都有上百的难民死亡,多的竟达到二三百人。虽然五城都设有粥厂放赈,但死亡率愈来愈⾼,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死得最多。今夜刮东北风,冷得特别可怕,谁知道明天早晨又会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尸体被抬送到 ![]() 今天晚上,崇祯皇帝是在承乾宮同他最宠爱的田妃一起用膳。他名叫朱由检,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的弟弟。虽然他还是一个不到二十八岁的青年,但是长久来为着支持摇摇 ![]() ![]() ![]() ①塘报一明代兵部在各省设提塘官,专管军事报情,又在各府县设塘马,担任打探军情和传送军报情告。所以关于军情的报告就叫做塘报。 有时他觉得实在疲倦,就叫秉笔太监把奏疏和塘报读给他听,替他拟旨,但是他对自己左右的太监们也不能完全放心,时常疑心他们同廷臣暗中勾搭,把他蒙在鼓里,所以他稍微休息一下,仍旧挣扎精神,亲自批阅文书,亲自拟旨,在明代,有些重要上谕的稿子由內阁辅臣代拟,叫做票拟。崇祯对辅臣们的票拟总是不很満意,自己不得不用朱笔修改字句,今天下午他本来就心情烦闷,偏偏事有凑巧,他在一位阁臣的票拟中看见了一个笑话:竟然把别人奏疏中的“何况”二字当做了人名。他除用朱笔改正之外,又加了一个眉批,把这位由翰林院出⾝的、素称“ ![]() ①首辅--洪武年问朱元漳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废除宰相制,而由几位大臣组织內阁,称做“阁臣”或“辅臣”其首席阁臣称做首辅。 饭后,田妃为要给皇上解闷,把她自己画的一册《群芳图》呈给他看。这是二十四幅工笔花卉,崇祯平⽇十分称赏,特意叫御用监①用名贵的⻩⾊锦缎装棱成册。他随便翻了一下,看见每幅册页上除原有的“承乾宮印”的 ![]() ![]() ①御用监--明朝宮中內官分十二个衙门,御用监是其中之一。 ②南熏秘玩--宮中有一个南熏殿,专蔵名贵的书画。 “⾼起潜来了么?” “皇爷说在文华殿召见他,他已经在那里恭候圣驾。” “杨嗣昌还没有到?” “他正在齐化门①一带城上巡视,已经派人去召他迸宮,马上就到。” ①齐化门--朝 ![]() 他把画册 ![]() “起驾!” 当皇帝乘辇到文华门外的时候,⾼起潜跪在汉⽩⽟道甬一旁,用尖尖的嗓音像唱一般他说: “奴婢⾼起潜接驾!” 崇祯没有理他,下了辇,穿过前殿,一直走迸文华后殿,在东头一间里的一只铺着⻩垫子的雕龙靠椅上坐下。⾼起潜跟了进来,重新跪下去,行了一拜三叩头的常朝礼,如果是一般大监,一天到晚在皇帝左右侍候,当然用不着这样多的礼节。但他现在不是在宮中侍候皇上的太监,而是皇帝特派的总监军,监督天下勤王兵对清兵作战。 “今天的消息如何?”崇祯问“炮声好像又近了。” ⾼起潜跪着回答说:“东虏①兵势甚锐,今天已经过了通州,看情形会迸犯京师。” ①东虏--明朝因満洲在京北城东北,称之为东虏,含有轻蔑的意思。书中人物对话中的“満鞑子”“鞑虏”等,都是当时人对満族统治阶级和清兵侮辱 ![]() “昌平要紧,”他慢呑呑他说“那是祖宗的陵寝所在,务必好生防守。” “请皇爷放心。卢象升的宣、大①、山西军队已经有一部分增援昌平。依奴婢看,昌平是不要紧了。” ①宣、大--明朝边防上的一个区军,辖宣化和大同两巡抚,区军司令官称为总督,驻 ![]() 又沉默一阵。崇祯从一位宮女手里接过来一杯茶,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他用嘴 ![]() ![]() ![]() 现在文华殿里只剩下皇上和⾼起潜两个人了。崇祯站起来,在暖阁里来回踱了片刻,然后用沉重的低声说: “⾼起潜,你这几年常常出外监军,还有一些阅历。朕叫你总监天下勤王兵马,这担子不轻啊。你可得小心办事,驱逐鞑虏,保卫京师,万不可辜负朕意。” ⾼起潜很明⽩皇上只是希望他“小心办事”并不希望他勇猛作战,而且他自己也确实很怕清兵,但是他用慷慨的声调回答说: “奴婢甘愿赴汤蹈火,战死沙场,决不辜负皇爷多年来豢养之恩。” 崇祯点点头,在龙椅上坐下去,小声说: “起来吧!” ⾼起潜又叩了一个头,然后从地上站起来,等候皇上同他谈那个机密问题。就在这时候,在明亮的宮灯下边,我们才看清楚⾼起潜是一个⾝材魁梧,没有胡须的中年人,虽然他已经四十多岁,但由于保养得好,面⽪红润,看起来只像有三十出头年纪。同崇祯皇帝的苍⽩、疲倦和忧郁的面容相比较,完全是两种情形。 “勤王兵马虽然到了几万,”崇祯突然把谈话转⼊正题“但我们既要安內,又要攘外,二者不可得兼。历年用兵,家国元气损伤很大,如无必胜把握,还是以持満不发为上策。你是总监军,总要相机进止,不可浪战。”他把“浪战”两个字说得慢一些,响一些,生怕⾼起潜不够注意,然后停顿片刻,接着说:“如其将这几万人马孤注一掷,不如留下来这一点家当,⽇后还有用处。” ⾼起潜赶快跪下说:“皇上圣虑深远,说得极是。奴婢一定相机进止,不敢浪战。” “使将士以弱敌強,暴骨沙场,不惟有损家国元气,朕心亦殊不忍。”崇祯用不胜悲悯的口气把话说完,向⾼起潜的脸上扫了一眼,好像在问:“你明⽩么?” ⾼起潜深知道皇上是一个自尊心极強的人,关于那个问题只能点到这里,以下的话必须由他揭开,于是赶快放低声音说: “皇上是尧舜之君,仁德被于草木,爱将士犹如⾚子。以今⽇形势而言,既要內剿流贼,又要外抗东虏,兵力财力两困,都不好办。如果议和可以成功…” “外边有何意见?”崇祯赶快问,没等他把话说完。 “外边似乎没有人知道此事,”⾼起潜毫不迟疑地撒谎说。其实由皇帝和兵部尚书杨嗣昌秘密主持向満洲试图议和的消息不但朝廷上文武百官都已经知道,连満城百姓也都在纷纷谈论,而且不但老百姓很不同意,连文武百官中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只是他们没有抓到证据,不敢贸然上疏力争。 听了⾼起潜的回答,崇祯有点放心了,小声嘱咐说:“这事要与杨嗣昌迅速进行,切不可使外廷百官知道,致密议未成,先遭物议。” “奴婢知道。” “对东虏要抚,一定得抚!”皇帝用坚决的口气说,故意用个“抚”字①,以掩饰向満洲求和的实际,也不失他大皇帝的无上崇⾼的⾝份“倘若抚事可成,”他接着说“家国即可无东顾之忧,菗调关宁铁骑②与宣大劲旅,全力剿贼,克期 ![]() ![]() ①抚--意思是招抚、招安。 ②关宁铁骑--明末最精锐的边防军,驻扎在山海关和宁远(在锦州地区)一带,以骑兵为主,故称为关宁铁骑。关宁和冀东是一个区军,区军长官称“蓟辽总督” “是,今夜可到。” “要嘱咐他务须持重,不可轻战。” “奴婢领旨。” 一个年轻长随太监手提一盏宮灯进来,躬着⾝子奏道: “启奏皇爷,兵部尚书杨嗣昌己到。” “叫他进来。”崇祯说,向⾼起潜挥一下手。⾼起潜马上叩了一个头,毕恭毕敬地退了出去。 杨嗣昌是一个将近五十岁的人,中等⾝材,两鬓和胡须依然乌黑,双眼炯炯有光,给人一种精明強于的印象。当他在文华门內西值房听到传旨叫他进去的时候,他习惯地把⾐帽整了一下,走出值房。他正要小心地向里走去,恰好⾼起潜走了出来。他赶快抢前一步,拱一拱手,小声问: “⾼公,皇上的意思如何?” ⾼起潜凑近他的耳朵咕哝说:“我看皇上満心急着要和,就是怕他自己落一个向敌求和的名儿,尤其怕外廷议论,杨阁老①,你千万不要对皇上说外边已经在纷纷议论。” ①杨阁老--即兵部尚书杨嗣昌“阁老”是明朝官场中对內阁辅臣的尊称。 杨嗣昌点点头,同⾼起潜互相一拱手,随着那个青年太监往里走去。 当一个宮女揭起⻩缎门帘以后,杨嗣昌弯了 ![]() ![]() ①南京--明朝自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迁都京北后,南京改为留都,仍设央中各衙门和文武朝臣。 “先生起来。”崇祯说,声音很低。 杨嗣昌又叩了一个头,站了起来,垂着双手,等候皇上继续说话。崇祯轻轻地咳了一声,问: “卢象升今夜一定能来?” “一定可以赶到。” “三大营①如何分派?” ①三大营--明朝拱卫京北的军队总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因系京城卫戍队部,所以又称“京营” “一部分守城,一部分驻守东直门和朝 ![]() ![]() “城上的守备情形怎样?” “京营兵守城够用。红⾐大炮昨天都已经运到城上,也派员官祭过。” 听杨嗣昌对答如流,崇祯频频点头,感到満意。他想询问议和的事,但是迟疑一下,改换了一个话题,说: “如今虏骑人犯,家国兵源枯竭,不易应付。廷臣们怈怈沓沓,徒尚空言,不务实际,一到紧急时候,不能为君分忧,殊负朕意!如兵部主事①沈迅,上疏奏陈边务,说什么‘以天下僧人配天下尼姑,编人里甲②,三丁菗一,朝夕训练,可得精兵数十万’,这岂不是以国事为儿戏?糊涂之至!” ①主事--六品文官,是央中各部中的“处长” ②里甲--最基层的社会和权政组织,里等于保,里之下是甲。 杨嗣昌见皇上生气,委婉他说:“沈迅这意见确实糊涂。但他敢于冒昧上奏,一则是他知道陛下是尧舜之君,不罪言者;二则是他忧国心切,不暇细思。他所条陈的事项颇多,其中也不乏可采之处。” 崇祯沉昑片刻,点头说:“姑念他还有点忧国之心,朕不罪他。”说毕,把下巴一摆,几个宮女和太监又赶快退了出去。 “自朕登极以来,”他用低而沉重的声调说“东虏已经四次人塞,崇祯九年秋,虏骑人犯,昌平失守,震惊陵寝。凡为臣子,都应卧薪尝胆,誓复国仇。可是刚过两年,虏骑又长驱而⼊,躏蹂京畿。似此內 ![]() 杨嗣昌跪下回答:“微臣⾝为本兵①,不能克期 ![]() ①本兵--兵部尚书,明朝习惯称做本兵。 ②行款--明清两朝的政治术语,就是议和。 “朕本来有意召国全勤王之师与虏决战,可是流贼一⽇不平,家国就一⽇不能专力对外。目前之计,对虏总以持重为上策,如能议抚,抚亦未尝不可。卿与辽抚①方一藻派周元忠往満洲传达朝廷愿抚之意,是否已有头绪?” ①辽抚--辽东巡抚的简称。 “臣今⽇接方一藻密书,言周元忠已经回来,満洲屡胜而骄,态度据做,且恐我朝廷意见不一,所以不肯就抚。” 崇祯的心中猛一失望,但没有流露出来,略停片刻,又问: “卿打算如何?” “臣想此事关系家国安危,应当派周元忠再去一次,详谕朝廷愿抚之诚意。” “是否会走漏消息?” 杨嗣昌是一个 ![]() “臣因周元忠是一盲人,平⽇往来辽东,卖卜为业,所以派他前去,原想着可以避免外人疑惑。可是不知怎的,今⽇京城里已经有了一些传言。” “怎么会传出去了?”崇祯有点吃惊,同时也有点生气。 “虽然京城里有些传言,但实真情形,无人知晓。只要陛下圣衷独断,不令群臣阻挠大计…” 崇祯截住说:“不管如何,应该力求机密,不使外廷知道才好。” “臣一定加倍小心。” “言官中有人在奏疏中提到:‘凡涉边事,琊报①一概不许抄传,満城人皆以边事为讳。’为什么要噤止抄传?” ①琊报--又称“琊抄”古代手抄的官方报纸。明代用木刻版印刷,崇祯十一年改为活字印刷,以登载诏令、奏疏、塘报等为內容。 “恐怕有些与和议有关的,有些是军事机密,不便外传。” “凡涉机密的,不许抄传;若行间塘报,为何不许抄传?一概不许抄传,反使大家猜疑。” “皇上所见极是。” 崇祯叹口气说:“如今虏兵已临城下,且京城中已有流言,看来款事只好慢点儿进行。”稍停一下,他忽然忧虑地盯着杨嗣昌的脸孔,轻声问道:“卢象升可赞同议抚么?” “臣尚未见到象升,不知他是否赞同。他明⽇前来陛见,陛下不妨当面问一问他的意见。如象升也主张行款,廷臣中纵然有人反对,力量也就小了。” 崇祯点点头。他感到外廷群臣在这个问题上对他无形的庒力很大,并且担心连杨嗣昌也会对他的急于向満洲议和的苦衷不能够十分谅解,于是又说: “朕原来也是不主张行款的。无奈年年打仗,又加上灾荒频仍,兵饷两缺,顾內不能顾外,只好对东虏暂时行款。俟內 ![]() ①臣工--古人对群臣百官的习惯说法。 “陛下宏谋远虑,自然非一般臣工所能明⽩。然如抚事告成,利在社稷,有目共见,今⽇哗然而议者彼时即哑口无言矣。” “但愿能够如此才好。” “昔时对俺答①议款,反对者何尝不多?等到款事告成,俺答受封,贡马互市②,从此相安无事,朝廷得解除西北边患,并力用兵东胡,众人始知对俺答行款为得计,今⽇之事,与之仿佛。” ①俺答--蒙古族的一个重要领袖,活动于如今內蒙古自治区西部和河套一带,晚年受明朝封为顺义候。 ②贡马互市--俺答用马匹 ![]() ![]() “卿言甚是。” 杨嗣昌的口才确实好,几句话说得崇祯十分満意,频频点头。其实同俺答议和的一段历史,崇祯并不是不清楚。这事情发生在六十年前,他的曾祖⽗隆庆皇帝治世的时候。那时候家国的底子还很雄厚,加上內有张居正和⾼拱等名臣在朝,外有许多名将镇守九边①,大明帝国的力量比俺答強大得多,所以才能够取得较好的和议结果。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 ![]() ①九边--明朝从辽东到宁夏,设立九个边防军,称为九边。 “洪承畴同孙传庭全力追剿闯贼,”他又问“近来甚为得手,是否能够一鼓 ![]() “据洪承畴、孙传庭两臣所奏,李自成所纠合之各股流贼,有的击溃,有的歼灭,有的投降,所余无几。目前大军猛追不放,四面堵截,务期一鼓 ![]() ![]() 皇上苍⽩的脸孔上闪出一丝笑容,随即稍微提⾼声音说: “先生请坐。” 杨嗣昌赶快叩头谢恩,然后起⾝,同时有两个太监闻声进来,在皇帝的斜对面替他放了一把较矮的檀木椅于。他刚坐下去,皇帝又叫“赐茶”他又站起来躬⾝谢恩。 崇祯的精神振作起来,刚才的困倦都没有了。他从宮女手中接过来一杯热茶,喝了一口,用庄严而有信心的声调说: “如能一鼓 ![]() 杨嗣昌躬⾝说:“这是上托皇上威灵,下赖将士用命。微臣以驾钝之材,辜负皇上宠信之深;自任本兵以来,內而流贼迟迟未灭,外而虏骑人犯,直 ![]() “卿的困难,朕甚明⽩,不用多说。”停一停,崇祯又说“张献忠已经就抚,李自成是家国心腹大患,如能 ![]() “陛下所见极是。李自成为死贼⾼ ![]() ![]() “张献忠受抚后,是否确有诚意?抚局是否可恃?” 杨嗣昌早已料到皇上迟早会问他这个问题,心中已有准备。他对张献忠的投降从开始就抱有怀疑,不像熊文灿①那样天真。但是他的“四正六隅、网张十面”②的计划,三个月消灭农民军的限期③,都早已成为泡影,招抚的办法就是目前惟一能使府政 ![]() ①熊文灿--贵州永宁人,当时挂兵部尚书衔,总理南京、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广(湖北和湖南)军务,简称“总理” ②四正六隅、网张十面一一以陕西、河南、湖广和江北为四个正面战线,即主要场战,叫做“四正”由四位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个侧面场战,即辅助场战,叫做“六隅”由六位巡抚“分防而协剿”在这个大网里,总理和总督“随贼所向专征讨” ③三月限期--从崇祯十年十二月到十一年二月。 “抚局可恃也不可恃,”他回答说“在目前抚局对家国有利,暂时是可恃的。倘若趁此时戒饬将士,整顿甲仗①,休息补充,常处于‘制敌而不制于敌’的地位,则抚局更为可恃。否则,是不可恃的。” ①甲仗--泛指盔甲和兵器。 “卿言甚是。” “以今⽇看来,张献忠纵然非真心就抚,家国十个月来已受益不浅,自从张献忠在⾕城就抚之后,李自成失去呼应,差不多陷于孤军作战,而家国得以菗调更多兵力 ![]() 崇祯満意地点点头,但又不放心他说:“就怕李自成会联络别的流贼,接应他逃出陕西①。” ①陕西--明朝的陕西省包括今甘肃、宁夏全境和青海省的一部分,今西宁市亦在陕西省內。 杨嗣昌回答说:“李自成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罗汝才到潼关接应。罗汝才曾联合各股流贼十余万,于上月间进到灵宝、阌乡一带,打算攻破潼关, ![]() ![]() “倘若从此将流贼次第残灭,实为家国之福。” “所以目前陕西军事十分重要,与对东虏战事同为家国安危所系。” “如陕西方面能将闯逆一鼓 ![]() ![]() “领旨!” 近来每想到陕西方面的军事十分顺利,崇祯就急切地等待着最后捷报。他希望洪承畴和孙传庭能够阵斩李自成和刘宗敏,将他们的首级送来京城,当然最好是将他们生擒,献俘阙下①,使京城的军民大大地振奋一下。有时他在闭目沉思中仿佛看见自己坐在午门上,太子侍立一旁,各亲王和文武百官侍立午门下,在军乐声中接受洪承畴和孙传庭献的俘虏,同时派勋臣或亲王代他去祭告大庙,而仁候在大明门外棋盘街一带的军民望着宮阙 ![]() ①献俘阙下--“阙”是宮门。明朝献俘的地方是在午门。 “你可叫他们最好将闯贼等生擒,献俘阙下?” “臣数⽇前已经将圣上此意檄告洪承畴、孙传庭了。” “好,好,应该献俘阙下。”停了片刻,崇祯又低声吩咐“至于对东虏议抚一事,总要万分机密,不可使外廷诸臣抓着一点把柄,阻挠大计。” “如此大事,自然要特别机密,不过只要皇上断自袁衷,决心议抚,即令外廷知道,亦无人敢于反对。” “不过朝廷上风气不正,那些乌鸦们①什么话都说得出来!” ①乌鸦们--明末京北官场中骂谏官为乌鸦,意思是说他们的言论像乌鸦的不祥叫声。 “只要陛下圣衷独断,毅然而行,一二个言官不明事理,妄生议论,也不能阻挠大计。” 崇祯微微地苦笑一下,转了话题说:“卢象升今夜如能赶到京城,卿可告知他明早在平台①单独召对。” ①平台--紫噤城內建极殿(清朝改称保和殿)的右后门又称平台,是崇祯帝平⽇召见群臣的地方之一。 “遵旨。” 宮中已经在打三更,看见皇上有点疲倦,杨嗣昌赶快告辞,叩了一个头,从文华殿退了出来。 崇祯乘辇往皇后所住的坤宁宮去,在路上想着:“要是卢象升不赞同杨嗣昌的意见,对东虏抚既不行,战又不能取胜,何以善后?”于是他摇头摇,叹了口气。 |
上一章 李自成 下一章 ( → ) |
姚雪垠的最新架空小说《李自成》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李自成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李自成是姚雪垠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