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创作的经典综合其它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苏东坡传 作者:林语堂 | 书号:42350 时间:2017/10/5 字数:15422 |
上一章 第八章 拗相公 下一章 ( → ) | |
一場政治風暴現在刮起來了,就要引起燎原的大火,會把宋室焚毀。這場風暴始于國家資本主義者,人稱之為"拗相公"的王安石,和他的反對派之間的一次鬥爭。王安石的反對派包括所有的其他官吏,也就是賢德的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氣氛中拔耀培養、留做領導國政的一代人才。我們需要了解那次政爭的![]() 中國最早的通俗文學至今尚存在者,其中有一篇預示中國小說的來臨,是一個短篇小說,叫《拗相公》。那是宋朝通俗文字的短篇小說集,新近才發現,這⾜以表示,王安石死后不久,在通俗文學之中,他便以其外號為人所知了。那場政爭的悲劇之發生,就由于一個人個 ![]() ![]() ![]() 這位"拗相公"不容任何方面有人反對,朋友方面,或是敵人方面。他能言善道,能說動皇帝相信他的強國之策,決心要把他的計畫進行到底。這就暗示他要壓制一般的反對意見,尤其是諫官的話,諫官的職責本來就是批評朝廷的政策和行動,並充當輿論與朝廷之間的橋樑。中國政治哲學的基礎,是好府政必然是"廣開言路",而壞府政則不然。所以開始論到新政之后,自然爭論迅即湧向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就是批評與異議的自由。這次 ![]() 在朝廷上此一政爭,成了"流俗"與"通變"之爭,這兩個名稱在當代文學裏曾多次出現,而王安石亦最喜愛用。凡是王安石所不喜,或與王安石持異議者,王安石皆稱之為"流俗"派,而他與其同黨則稱之為"通變"派。王安石攻擊批評者,說惡意阻撓新政。在另一方面,反對派則攻擊他,說他"視民間清論為流俗,視異己者為腐敗。"劉摯則稱:"彼以此為流俗,此以彼為亂常。"王安石這位宰相排斥反對他的禦史之時,反對派對他更重要攻擊的,是他 ![]() 中國府政從來沒有發展出一個黨治的組織,使之具有大家公認的權力,也有當政黨與反對黨大家公認的責任。沒有計票、舉手、表示是否,或其他確定公眾意見的方法。中國人在集會時,只是討論問題,然后同意某一決定。在原則與實際上,對府政政策之批評,府政不但容許,亦且予以鼓勵。敵方可推翻內閣,或中 ![]() 朝內的爭論在宋朝演變得越發 ![]() ![]() 王安石最初只是個參知政事(副宰相);但因受皇帝支持,擅自越權進行變法計畫,與呂惠卿、曾布私下決定一切。這自然是在神宗駕前和各知政易于發生爭論。主要問題只有兩個:一個是青苗貸款法,一是禦史的言論自由一事。一方面是元老重臣幹練有才之士,人數之眾,幾乎構成了全體;另一方面,只有一個人,王安石,但有神宗支持,及另一批默默無名的小人,野心大,精力⾜,陰險而詭詐。為了便于參考,並免于許多人名的累贅,下一表內列有政爭中較重要之人名,以見雙方之陣容: 當權派 王安石(拗相公) 神宗(雄心萬丈的皇帝) 曾布(活躍的政客) 呂惠卿(聲名藉狼,后出賣王安石) 李定(⺟喪不奔,后彈劾蘇東坡) 鄧紹(兩面人,先后服侍呂惠卿和王安石) 舒曼(與鄧紹一同彈劾蘇東坡) 王霧(王安石之子) 謝景溫(王安石姻親) 蔡卞(王安石女婿) 章諄(后為蘇東坡敵人) 呂嘉問(王安石手下的貿易霸主) 反對派 司馬光(反對派之首,大史學家) 韓琦(元老重臣) 富弼(老臣) 呂晦(第一個發動攻擊的人) 曾公亮(脆弱人物) 趙護 文彥伯(老好人) 張方平 范鎮(元老重臣,蘇家"叔伯"輩好友) 歐陽修 蘇東坡 蘇子由(東坡之弟) 范仲淹(偉人) 孫覺(⾼俊,易怒,東坡密友) 李察(矮壯,東坡密友) 劉恕( ![]() ![]() 呂公著(美髯,曾與王安石為友) 韓維(出自世家,曾為王安石好友) 王安禮(王安石弟) 王安國 劉摯(獨立批評者,后與東坡為敵) 蘇頌 宋敏求熙甯中三學士 李大臨 其他禦史 鄭俠(負重任之宮廷門吏,王安石因他而敗) 此一極不平衡的陣容,既令人悲,又令人笑。一看此表,令人不噤納悶王安石化友為敵的才氣,以及神宗寵用王安石所付代價之大,因為所有對新政持異議者皆遭撤職,罷官議罪。最后,神宗又不得不罷斥王安石、呂惠卿、鄧緒等諸人。他的強國夢破滅了,只落得統治一群庸才之臣。倘若說知人善任為"神"聖的降勝,"神"宗這個溢號,他是當之有愧了。 王安石的悲劇是在于他自己並不任情放縱,也不腐敗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張的國家資本計畫那麼 ![]() 王安石輕視所有那些"流俗"之輩,不但與那些忠厚長者大臣一等人疏遠起來,就連自己的莫逆之 ![]() ![]() 此外,相反兩派的領袖王安石和司馬光,雖然政見不同,不能相與,但皆系真誠虔敬潔⾝自好之士。在金錢與私德上從未受人指責,歐陽修則至少在家庭生活上曾傳有曖昧情事。 有一次,王安石的 ![]() 女人回答說:"夫人吩咐奴婢伺候老爺。" 王安石又問:"你是誰?" 女人回答道:"奴家的丈夫在軍中主管一船官麥,不幸沉船,官麥盡失。我們家產賣盡,不⾜以還官債,所以奴家丈夫賣掉奴家好湊⾜錢數兒。" 王安石又問:"把你賣了多少錢?" "九百緡。" 王安石把她丈夫找到,命婦人隨同丈夫回去。告訴她丈夫不必退錢。 這種情形司馬光也曾遇見過。因為他在勉強之下納了一個妾。他年輕時曾官居通判,而 ![]() ![]() ![]() 司馬光,道德才智,當代罕見其匹,由始至終是光風累月 ![]() 司馬光為宋朝宰相,其為人所崇敬,不僅與范仲淹齊名,他還是包羅萬有的一部中國史《至五代北資治通鑒》的作者。這部書全書二百九十四卷,附錄考異三十卷,學富識⾼,文筆精練,為史書中之北斗,后世史學著作之規範。初稿《長編》多于成書數倍。他寫作此書時,一直孜孜不懈,每⽇抄寫,積稿十尺,最后全稿裝滿兩間屋子。此空前巨著費去作者二十五年工夫。 引起最后爭論的問題,是青苗貸款法。在制置三司條例司研討數月之后,青苗法終于在神宗熙宁二年(一O六九)九月公佈。朝廷出派四十一位專使大員,到各省去督導實施新法。不久之后,即分明顯示官家款項並不能如預先之估計可由民人自行貸出。專使所面臨之問題即是:徑行還京陳明使命未能達成,抑或勉強民人將款貸去而回京稟報新政成功。官家願將款項借予富戶,以其抵押較為可靠,但富戶並不特別需要借款。貧戶急須借款,但官家必需取得抵押,因知其無還債能力。有些特使乃思得辦法,按民人之財力,自富至貧,將官款定比分配。但是貧戶太貧,實在無力借款,只有富戶可借——這正是現代銀行財務事業的基本特 ![]() ![]() ![]() 韓琦那時駐在大名府,官居河北安撫使,親眼看到了青苗貸款法實行的情形,他向皇帝奏明青苗貸款是如何分配出去的。這若與蘇東坡的火爆發作相比,韓琦的奏摺可以說是顧慮周詳,措詞妥帖,言之有物,真不愧是個極具才幹、功在國家的退職宰相的手筆。在奏摺上他說,甚至⾚貧之民也有分擔的款額,富有之家則要求認捐更多。所謂青苗貸款也分配給城市居民負擔,也分配給地主和"壟斷剝削者",須知這兩種人正是青苗法所要消滅的。不可不知的是,每借進一筆錢,短短數月之后就要付出一分半的利息。不論朝廷如何分辯,說貸款與民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百姓都不肯相信。韓琦指出,縱然阻止強迫貸款,要力行自願貸款,並無實際用處,因為富戶不肯借,窮人願借,但無抵押;最后仍須保人還債。同時,督察貸款的特使急于取悅于朝中當權者,低級官吏又不敢明言,韓琦說,他自思⾝為國家老臣,勢不得不將真相奏明皇帝。他請朝廷中止新法,召回特使,恢復故有的常平倉制。 和王安石討論韓琦的奏摺時,皇帝說:"韓琦乃國之忠臣,雖然為官在外,對朝廷仍是念念不忘。我原以為青苗貸款法會有利于百姓,沒料到為害如此之烈。再者,青苗貸款只用于鄉村,為何也在城市推銷?" 王安石立即回奏道:"有什麼害處?都市的人倘若也需要貸款,為什麼不借給他們?" 于是韓琦和朝廷之間,奏批往返甚久,這位退位的宰相,明確指出漢朝所一度實行的國家資本制度的影響,那樣榨取民脂民膏以充國庫而供皇帝窮兵繳武,並不⾜以言富國之道。 這就動搖了王安石的地位,皇帝開始有意中止青苗法。王安石知道了,遂請病假。司馬光在提到王安石請病假時說:"士夫沸騰,黎民騷動。"大臣等討論此一情勢,趙扡當時還擁護王安石,當時主張等王安石銷假再說。那天晚上閣員曾公亮派他兒子把政局有變的情形去告訴王安石,告訴他要趕快銷假。得此密合,王安石立即銷假,又出現在朝廷之上,勸皇帝說反對派仍然是力圖阻撓新政。 皇帝也不知如何是好,乃出派兩個太監到外地視察回報。兩個太監也深知利害,回報時說青苗法甚得民心,並無強迫銷售情事。老臣文彥博反對說:"韓琦三朝為相,陛下乃信太監之言而不信韓琦嗎?"但是皇帝竟堅信自己親自出派之使者,決心貫徹新政。幾名愚蠢無知毫不負責的查報人員,不知自己說的幾句話,竟會對國家大事發生了影響,這種情形何時是了!倘若那幾個閹宦還有男子漢的剛強之氣,這時肯向皇帝據實回奏,宋朝的國運還會有所改變。他們只是找皇帝愛聽的話說,等時局變化,談論"土地改⾰"已不再新鮮,他們也羞臊的一言不發了。 司馬光,範鎮,還有蘇東坡三個人並肩作戰。司馬光原對王安石頗為器重,他自己當然也深得皇帝的信任。皇帝曾問他對王安石的看法。他說:"百姓批評王安石虛偽,也許言之過甚,但他確是不切實際,剛愎自用。"不過,他的確和王安石的親信小人呂惠卿在給皇帝上歷史課時,發生了一次 ![]() "朕曾命卿任樞密使,主管軍事。卿為何多次拒不受命,而不斷談論與軍事無關之事?" 司馬光回奏稱:"但臣迄未接此軍職。臣在門下省一⽇,即當提醒陛下留意此等事。" 王安石銷假之后,他的地位又形鞏固,他把司馬光降為制法。範鎮拒發新命,皇帝見范鎮如此抗命,皇帝乃親手把詔命 ![]() 王安石既複相位,韓琦乃辭河北安撫使,只留任大名府知府,皇帝照準。蘇東坡怒不可遏。他有好多話要說,而且非說不可,正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他之坦⽩直率,是斷然無疑的。那時,他只三十二歲,任職史館,官卑職小,且只限于執筆為文,與行政毫無關係。他給皇帝上奏摺兩次,一次是在熙宁三年(一0七0)二月,一次是在次年二月。兩次奏摺都是洋洋灑灑,包羅無限,雄辯滔滔,直言無隱。猶如現代報上偶爾出現的好社論文章一樣,立即喚起了全國的注意。在第一篇奏摺上,一開首就向青苗法攻擊。他告訴皇上全國人已在反對皇上,並說千萬不可憑藉權力壓制民人。文章之中他引用孔夫子的話說: "百姓⾜,君孰與不⾜?…臣不知陛下所謂富者富民鐵?抑富國鐵? 是以不論尊卑,不計強弱,理之所在則成,理所不在則不成,可必也。今陛下使農民舉息而與商賈爭利,豈理也哉,而怪其不成乎?…夫陛下苟誠心乎為民,則雖或謗之而人不信;苟誠心乎為利,則雖自解釋而人不服。吏受賄枉法,人必謂之贓。非其有而取之,人必謂之盜。苟有其實不敢辭其名。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謂之放債取利可乎?…今天下以為利,陛下以為義。天下以為貪,陛下以為廉,不勝其紛壇也。"他又警告皇帝說: "蓋世有好走馬者,一為墜傷則終⾝徒行…近者青苗之政,助役之法,均輸之策,並軍搜卒之令,卒然輕發;今陛下舂秋鼎盛,天賜勇智,此萬世一時也。而臣君不能濟之以慎重,養之以敦樸。譬如乘輕車、馭駿馬,貿然夜行,而僕夫又從后鞭之,豈不殆哉。臣願陛下解轡襪馬,以待東方之明,而徐行于九軌之道,其未晚也。" 蘇東坡又警告皇帝說,若以為用專斷的威權必能壓制百姓,則誠屬大錯。多少官吏已然降級或⾰職,甚至有恢復⾁刑之說。他接著又說: "今朝廷可謂不和矣。其咎安在?陛下不反求其本,而 ![]() ![]() "今天下有心者怒,有口者謗。古之君臣相與憂勤,以營一代之業者,似不如此。古語曰百人之眾,未有不公而說,況天下乎?今天下非之,而陛下不⽩,臣不知所說駕矣。詩曰: 譬彼舟流,不知所屆。 心之憂矣,不逞假寐。區區之忠,惟陛下察之,臣謹昧死。 蘇軾上對" 使朝廷文武百官最受 ![]() 單以排除禦史台的異己一事,就⾜以削弱對他的支持力量,也引起朝廷領袖的紛萌退意。在中國,監察機構是朝廷一個歷史悠久的制度,其作用就是代表輿論時時對當政的政權予以控制或批評。在一個好府政裏,監察機構必須能隨時對皇帝進冷言,向皇帝反映輿論,這種重要 ![]() 王安石當政之始,元老重臣對他頗寄厚望。現在禦史中丞呂晦向王安石發出了第一彈,說他:"執琊見,不通物情。置之宰輔,天下必受其禍。"連司馬光都深感意外。在呂晦同司馬光去給皇帝講解經典之時,呂晦向司馬光透露那天早晨他打算要做的事,從袖子裏把那件彈劾表章給司馬光看。 司馬光說:"吾等焉能為力?他深得人望。" 呂晦大驚道:"你也這麼說!" 呂晦遭受⾰職,于是排除異己開始了。 現在星星之火使朝廷政爭變成了熊熊之勢。有一婦人,企圖謀殺丈夫,但僅僅使她丈夫受傷而未克致命。此一婦人曾承認有謀殺之意,當時有個⾼官對處治之刑罰表示異議。此一案件拖延一年有餘,未能定案。司馬光要以一種方式判決,王安石要另一種方式,而且堅持己見,皇帝的聖旨對此案的處刑亦有所指示。但是禦史劉恕則拒不同意,要求再審,禦史如此要求,亦屬常事。另一禦史對王安石的意見不服,王安石則令他自己的一個親信彈劾劉恕。這樣一來,一場爭鬥,便化暗為明。 禦史台則群情 ![]() ![]() 朝廷之上,現在是一片騷亂。神宗熙宁二年(一O六九)二月,制置三司條例司成立,七月實行市易法,九月實行青苗法。數月之后,眾人對當權者的意見,由期待而懷疑,由懷疑而 ![]() ![]() 現在情勢變化甚速。熙宁三年(一0七0)三月與四月,禦史台大規模遭受整肅,隨即大規模佈置上新人。隨后倒下的兩個禦史,都是王安石個人的朋友,都曾助他獲得政權,王安石也是倚為聲援的。⾝材頎長, ![]() ![]() ![]() 最使曾佩服他的人與之疏遠的原因,就是在同一個月內,王安石派了兩個劣跡昭彰的小人進⼊禦史台,去填補他排擠出來的空缺。他之派李定為全權禦史,在禦史台引起了群情 ![]() ![]() ![]() ![]() 張 ![]() 這時另一位遭到犧牲的禦史是程瀕,他是宋朝理學家"二程"之中的兄長大程。在新政推行之初,他曾經與王安石合作。現在他也到中書省為那同一個案子向王安石爭論。王安石剛看了他的奏摺,程源看到他正在怒氣難消。這位理學大家以頗有修養的風度對他說:"老朋友,你看,我們討論的不是個人私事或家事;我們討論的是國事。難道不能平心靜氣說話嗎?"從儒家的道德修養看,王安石覺得很丟臉,很難為情。 一個月的光景,禦史台的清除異己便已告完成。連前年所罷黜的那六個禦史在內,王安石清除的禦史一共達到了十四人,十一名是禦史台的人,三名是皇宮中的諫官。司馬光向皇帝曾經痛陳利害。只有三個人,就是王安石、曾布、呂惠卿,贊成新政,朝廷百官無不反對他們三個人。"難道皇上就只用這三個人組織朝廷?就用這三個人治理國家嗎?"韓琦和張方平已在二月告老還鄉,司馬光對樞密使一職拒而不受,當月也遭貶降,範鎮已經大怒而去。在九月,舉棋不定的趙懷,他這位內閣大臣,一度想討好這群新貴,現在決定辭職。他也指出"青苗使者于體為小,而噤近耳目之臣用舍為大。"數月之后,年老信命毫無火氣的曾公亮,把王安石之得勢歸之于天意,以年老多病為由,在極不愉快之下,請求去職,其實多少也是受批評不過而走的。在神宗熙宁三年(一0七0),王安石正式出任相職,在整個府政中其權位凜乎不可犯侵。次年九月,歐陽修辭去朝廷一切職位,退隱林泉。 蘇東坡現在寫他那上神宗皇帝萬言書,準備罷官而去。他和司馬光、範鎮曾經並肩作戰,但是司馬光與範鎮已經在憤怒厭惡之下辭去官職。范鎮后來和蘇東坡有了親戚關係,他曾在前兩朝任職于中書省。其人雖然外貌看來肥胖鬆軟,個 ![]() ![]() ![]() 在熙宁三年(一0七0)九月,司馬光被派到外地陝西去做外任官。但是他留戀京都不忍去。他和王安石誠懇但有時很嚴肅認真的討論新法,書信來往凡三次之后,才與他完全決裂。皇帝原先仍希望他在朝為官,皇帝數次告訴其他大臣說,只要司馬光在⾝邊,他不會犯什麼大錯。皇帝再三再四召他回朝,司馬光都予謝絕。他的話早已說夠,皇帝若不肯察納忠言而中止騎此剛愎的蠻驢奔赴毀滅之途,則他的本分已盡。在他決定辭去一切官職退隱林下之時,他仍然怒不可遏。他寫給皇上說: "安石以為賢則賢,以為愚則愚;以為是則是,以為非則非。淚附安石者,謂之忠良;攻難安石者,謂之讒惠。臣之才識,固安石之所愚;臣之議論,固安石之所非。今⽇之所言,陛下之所謂讒后也。伏望聖恩,裁處其罪。若臣罪與範鎮同,則乞依範鎮例致仕。或罪重于鎮,則或竄或誅,所不敢逃。" 從現在到十六年后神宗皇帝的駕崩這段期間,司馬光要避門不出,傾其全力繼續九年前即已開始的歷史巨著的寫作。后來,神宗皇帝罷黜王安石之后,打算重召司馬光回朝主政,司馬光唯一的回答仍然是:皇帝要立即廢除新法嗎?由此看來,這兩個極端相異的政治思想,一直到最后,都是絲毫不變動而且不可能變動的。可是在隨后一位皇帝英宗即位的第一年,王安石已死,司馬光也臥 ![]() 蘇東坡的上神宗皇帝萬言書,甚為重要,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的精神,都顯然可見。憤怒的爭論與冷靜清晰的推理, ![]() 對現代讀者最重要的兩個論點,一是孟子所說的君權民授,一是為政當容清議。他警告皇帝說,君之為君,非由神權而得,乃得自民人之擁護。為帝王者不可不知。他說: 書⽇:"予臨兆民,凜乎若朽索之禦六馬",言天下莫危于人主也。聚則為君民,散則為仇雕,聚散之間,不容毫釐。故天下歸往謂之王,人各有心謂之獨夫。由此觀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 ![]() ![]() 但是,為人君者若不容許自由表示意見,焉能得到人的支持?蘇東坡進而發揮這一點,我認為是這篇奏議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上不同意一事之原則,有禦史監察制度,便是具體的做法。 ![]() 孫寶有言:"周公大聖,召公大賢,猶不相悅。"著于經典。晉之王導,可謂元臣,每與客言,舉座稱善,而王述不悅,以為人非堯舜,安得每事盡善。導亦斂在謝之。若使言無不同,意無不合,更唱迭和,何者非賢?萬一有小人居其間,則人君何緣知覺? 我想,把監察機構存在的理由與其基本原則,說得清楚明⽩,再無人能比得上蘇東坡這篇奏議了。一個發揮自由功用不懼利害的監察機構所代表的,就是真正的公眾意見。 夫彈劾積威之后,雖庸人亦可奮揚風采。消萎之余,雖豪傑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茲以往,習慣成風,盡為執政人私,以致人主孤立。紀綱一廢,何事不生…是以知為國者,平居必有忘軀犯顏之士,則臨難庶幾有詢義守死之臣。若平居尚不能一言,則臨難何以責其死節? 他把當時的輿論狀況與古代相比,說: 臣自幼小所記,及聞長老之談,皆謂台諫所言,常隨天下公議。公議所與,台諫亦與之。公議所擊啟諫亦擊之…今⽇物議沸騰,怨磋 ![]() 蘇東坡比較中國歷代府政制度的異同,而發揮監察機構其所以存在之必要。在此他怦然以宣導者出現,其態度博學,其推理有力,其識見卓絕: 古者建國,使內外相制。如周如唐,則外重而內輕。如秦如魏,則外輕而內重。內重之末,必有奷臣指鹿之患。外重之弊,必有大國問鼎之憂。聖人方盛而慮衰,常先立法以救弊…以古樓今,則似內重。恭惟祖宗所以深計而預慮,因非小臣所能臆度而周知。然觀其委任台諫之一端,則是聖人過防之至計…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風采所系,不問尊卑,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故仁宗之世,議者譏宰相,但奉行台諫風旨而已。 聖人深意,流俗豈知?台諫因未必皆賢,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須養其銳氣,而借之重權者,豈徒然哉!將以折奷臣之萌,而救內重之弊也。夫奷臣之始,以台諫折之而有餘;及其既成,以⼲戈取之而不⾜…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下為子孫立萬一之防。朝廷綱紀,孰大于此? 蘇東坡告訴皇帝,千萬不可用威權懾服百姓而使之服從。他又提到有謠傳恢復⾁刑之說。數百年以前,有各種砍截人體處罰罪犯之法,包括墨,剿,荊,宮四刑。這些殘忍的刑罰在第二世紀之后,約在隋朝時期,除去宮刑,已然廢止。此等酷刑之未曾恢復,當歸功于蘇東坡上神宗的奏議。當時謠傳之甚,與⽇俱增。 陛下與二三大臣,亦聞其語矣。然而莫之顧者,徒⽇我無其事,又無其意,何恤于人言?夫人言雖未必皆然,而疑似則有以致謗。人必貪財也,而后人疑其盜;人必好⾊也,而后人疑其 ![]() 蘇東坡指出,當時商業蕭條,物價飛漲,由京師附近各省,遠至四川,謠言漫天飛,黎民怨怒,聲如鼎沸,甚至深遠至山區,酒亦屬于專賣;和尚尼姑亦遭逮捕,沒收其財產,官兵的糧們都遭減低。 夫制置三司條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與使者四十余輩,求利之器也。驅鷹大而赴林教,語人⽇"我非獵也",不如放鷹⽝而獸自習馴。 ![]() 蘇東坡相信皇帝會看得清楚國內的不和與紛爭。他從良臣能吏之掛冠去職,輿論之背向不難判斷。在數度對新政的指責之后,他力言因推行新政,皇帝已失去民心,皇帝本人及當權者已不為清議所容。 蘇東坡上書之后,如石沉大海。三月,又上第三書。皇帝已臨時下一詔書,嚴噤強銷青苗貸款,但是卻沒打算廢止此等全部措施。蘇東坡引用孟子的話說,正如一個偷雞賊想改過向善,決定每月只偷一隻雞。后來使情形惡化的,是蘇東坡在神宗熙宁四年一月起任告院權開封府推官,在任期內,他出了一道鄉試考題《論獨斷》(全題是:晉武平吳,以獨斷而亡;齊小⽩專任管仲而罷;燕啥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何也?)這 ![]() 蘇東坡立遭罷黜。正如他所預期,雖然皇帝對他的忠言至為嘉許,王安石的群小之輩會捏造藉口,陷他于糾紛之中。王安石的親戚兼隨員謝景溫,挾法誣告。當時流傳一個謠言,說蘇氏兄弟運⽗靈乘船回四川原籍途中,曾濫用官家的衛兵,並購買傢俱瓷器,並可能偷運私鹽從中牟利。官方乃派人到蘇氏兄弟運靈所經各省路途上,從船夫、兵卒、儀官搜集資料。蘇東坡也許真買了不少傢俱瓷器,但並不違法。官差回去報稱無所搜獲,如有所獲,必然帶回京師了。 蘇東坡的內弟,那時住在四川,蘇東坡有信給他,信裏說:"某與二十七娘甚安,小添寄叔並無恙…某為權率所嫉久矣。然搶拾無獲,徒勞掀攪,取笑四方耳。不煩遠憂。" 司馬光回洛陽之前在京都時,皇帝對他說: "似乎蘇軾人品欠佳,卿對他評價過⾼。" 司馬光回答說:"陛下是指有人控告他嗎?我對他知之較深。陛下知道謝景溫為安石親戚,控告也是王安石煽動而起。再者,雖然蘇東坡並非完美無疵,他不比隱秘⺟喪不報的畜牲李定好得多嗎?" 按蘇東坡的政績說,他而今應當官居太守才是,皇帝也有此意。王安石與謝景溫反對,使之任附近一縣的判官;但是皇帝予以改動,任命他為風景秀麗的杭州太守。蘇東坡對禦史的彈劾不屑于置理,連修表自辯也不肯,任憑官方調查,自己攜眷徑赴杭州上任去了。 |
上一章 苏东坡传 下一章 ( → ) |
林语堂的最新综合其它《苏东坡传》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苏东坡传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