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历史的视界是黄仁宇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放宽历史的视界 作者:黄仁宇 | 书号:42273 时间:2017/9/29 字数:5001 |
上一章 明《太宗实录》中的年终统计(2) 下一章 ( → ) | |
李老博士所称“官僚主义”非仅官僚作风。既称主义则必有思想上及信仰上的凭借。笔者![]() ![]() ![]() ![]() 国中官僚主义在对付此际问题时,起先已产生两种弱点。其一是思想上带有宗教⾊彩,先有唯心趋向。其二则其理想行不通,不能在立法上针对下层实况改⾰。而自称“体”与“用”不同,承认不合体制为当然;亦即是姑息违法。今⽇国中仍有此现象的遗型,是为传统习惯作祟,与社会主义无关。 以上所述,菗象的辞句为多。必须举出例证,以实际情形阐述,才能得其真髓。笔者在阅读《明实录》时,发现《太宗实录》內年终统计数字,可以解释前说官僚主义的真相,并可以揭露统计数字在明代史料中的实际意义。和以上理论陪衬,尤⾜将李老博士的见解,广泛介绍于一般读者。 《明实录》为朱明王朝 ![]() 实录的撰修人虽想保持前后一贯的作风,这事实上无法办到。除以上所综叙的官僚主义思想在这一百三十三册文献中表现无余外,各部实录叙事有详简,着眼也有差异。有如初期以极严峻的态度,组织其帝国,中期以后,行政多显捉襟见肘的状态,作史者概须自圆其说,即不能贯彻始终。 实录內引用行政上统计数字,也因官僚主义的关系,前后不一贯,取舍无定则。例如《太祖实录》列有1381年及1391年国全耕地的面积,当系造《⻩册》时的统计数目。此后各朝实录,即未继续。又例如全军国屯在1487年至1504年间,所记载的屯粮,每年都不出2 700 000石左右。而1505年至1518年前后十四年,则每年都是1 040 158石。七位数字,毫无增减。自1519年后即或记或不记;至1571年后即不再记。而自1522年至1571年间前后五十年,每年数目都在3 700 000石上下;而1567年一年,则只有1 800 000石全部数字表列于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京北,1965),页215~216。摘录于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其所记载含糊不明之处也很多。例如明代所铸铜钱,较各朝为少,较北宋为远甚。全汉升先生估计,全明铸钱“一共不过千把万贯”本文作者估计只有八百万贯左右全汉升《国中经济史论丛》(港香,1972),页364。笔者《从〈三言〉看晚明商人》,《港香中文大学国中文化研究学报》 7∶1(1974),页135。现收⼊本书,见页1~32。。而《世宗实录》则称1533年皇帝“谕工部铸洪武至正德元纪九号钱,每号一百万锭,嘉靖元纪号一千万锭”《世宗实录》(台北,1965影印本),7063。。而《明史》及《大明会典》,又针对上文注释:“每锭五千文”《大明会典》(台北影印,1957年司礼监本),1949《明史》。。按1 000文为一贯,则上述共9 500万贯。亦即嘉靖帝朱厚熜一年一次之內,发令铸钱数量,超过以上估计朱明王朝276年前后所铸10倍以上。其不可能已经货币史专家彭信威先生指出《国中货币史》,页426,444。。笔者更可加注,如此浩大的铸钱,其成本则为当时京北现款收⼊20年的数量。而当⽇铸钱的厂局,也必扩充到100倍以上,成年工作,才能达到所述的数量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然笔者作此文的目的,也不是劝说读者,将所有数字,全部视为具文。而是指出统计数字间表现其官僚作风之处,官僚作风追 ![]() ![]() 朱棣于1402年取其侄朱允炆之帝位而代之。自1403年称永乐元年,至1424年去世,是为永乐二十二年。除最后一年之记录列于《仁宗实录》外,其他二十一年的年终数字统计见于《太宗实录》年终统计见《太宗实录》,页 0488,0637,0743,0898,1027,1149,1301,1426,1554,1651,1723,1812,1907,1974,2051,2117,2182,2244,2300,2363,2421,及《仁宗实录》(台北,1963影印本),页0193。。是《明实录》中形式上最为详尽,而形式上最为前后连贯的一套统计。兹将其中最重要的七项数字列表检讨如下,以追溯其来源与出典。 (A)赋税粮《太宗实录》中最重要的数字,为“赋税粮”其单位为“石”米麦不分。永乐朝內,其记录通常保持在3 100万石至3 300万石之间。特别的例外为1407年,为数不及3 000万石,1412年超过3 400万石,1419年的数目则在《太宗实录》的原始抄本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本作22 248 673石;另一本作22 428 673石。虽其第三位与第四位数字次序排列不同,两者都较前后各年之3 000万以上的数字相差极大。 图表一永乐年间 赋税粮数额 (单位:百万石)按:其实“赋税粮”系央中 府政向各省府州县摊派之数额,理不应如此骤增骤减。学者考究之余,认为1419年之低额,应系抄写错误。其原始抄本即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可能由于档案上字迹模糊,而抄本的校对未精,更无话说。所以多数⽇本学者,在和田清博士导领下集体作《明史食货志译注》,须要引证1419年数字时,即径改前数为32 248 673石和田清等《明史食货志译注》(东京,1957),页145。,大刀阔斧地为之添⼊千万。 至于1407年的突然降低,则有事实上的 ![]() ![]() 可是上面的解释,仍不能阐明赋税实情。永乐年间数字,必须与明代全期数字一并研究,才得其真相。 永乐之赋税粮,继承于洪武数额。洪武开国未久,即于1381年酌定国全税粮为二千六百余万石。至1393年增至三千二百余万石《太祖实录》,(台北,1962影印本),提出赋税米数于次: 1381年:26 105 251石 1385年:20 889 617石 1390年:31 607 600石 1391 年:32 278 983石 1393年:32 789 800石 以上见《太祖实录》,页 2218,2673~2674,3078~3079,3166~3167,3370。何以数字有上开的变化,尚未获得确切的解释。,永乐间曾有数次调整诸如上述。其调整率仍不算过剧。在明代赋税粮额有最大的减削者,则为宣德帝朱瞻基。宣德年间明帝国內外 ![]() ![]() ![]() 然则此2 600万石或2 700万石数字,仍只有相对的价值,而无绝对的价值。因其既不能代表赋米⼊仓,为家国收⼊之数量;也不能代表税粮之缴纳,为民人担负之数量,明代税制,赋税粮应由付税人缴纳于指定之仓库。此仓库或为附近之仓库,或为几千里以外的仓库,因之计及运费及加耗“米一石”实质上因时不同,因地不同,其价值千差万别。有时也可以折布折银,其折换率不因时价而⾼低,而系由府政凭己意而增减,如原定税率过⾼,地方府政无力征收,则以低于时价的折换率折银。反面言之,如果府政拟局部增税,亦不必宣扬增税,只是将其折换率提⾼。国中官僚府政,行政上及经理上缺乏体系。此为一最大原因。如在司法立独之家国,决不容官僚上下其手。据笔者估计,16世纪末叶,江南苏州、松江一带,其赋税粮“米一石”最轻者,值银026两,最重者值银191两,亦即最重者为最轻者73倍以上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p101。 而任意增⾼或降低折换率,亦不始自明朝,如《宋史》內所称:“既以绢折钱,又以钱折麦。以绢较钱,钱倍于绢,以钱较麦,麦倍于钱。辗转增加,民无所诉”《宋史》(华中书局1976标点本),1744213。参见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京北,1957),页221。。可见这办法已行于宋代。因之行政及经理的统计,也多名不副实。 |
上一章 放宽历史的视界 下一章 ( → ) |
黄仁宇的最新历史小说《放宽历史的视界》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放宽历史的视界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放宽历史的视界是黄仁宇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