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中国大历史 作者:黄仁宇 | 书号:42271 时间:2017/9/29 字数:5114 |
上一章 第七章 长期分裂的局面 下一章 ( → ) | |
汉帝国崩解后,国中陷⼊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 ![]() 国中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 ![]() 新形态的战国时期 然则,称这时期为“黑暗时代”则不正确。虽说在这段长时期內战事若断若续,但大规模的征伐和有决定 ![]() ![]() 少数民族在动 ![]() ![]() ![]() ![]() 在这裂分期间的后期,汉化的胡人在北方所建家国与汉人在江南的“流亡府政”不时进行拉锯战,互有胜负。但商业上倒有了来往,南北的使节也互相访问。可是始终没有人提出这种裂分的局面应当视作当然,听任其存在,各小王国也应当保持现在所能控制的地域。在南方或在北方.组织府政的原则仍是政④治哲学,而不是地缘政④治(geopolitics)。这广大地区称为“国中”者,內部之文化既混同一致,即没有其他的逻辑,或甚至适当的国界,可以支持裂分的局面了。只有天下一统这一观念,才能在意识形态上使文官集团有了思想的团结,这种趋向可以在当⽇的文件中看出。 后汉末季曹 ![]() 三国鼎立时期 当时的蜀汉以今⽇的四川及邻近区域作地盘。因具有充分的人力及资源,⾜以支持长期之战事,已有家国之內另一家国的姿态。其跨地既广,四周仍有适当的山川作屏障。近年来不少的旅游者已经在其东部看到长江的三峡。其实游客从下游溯江西行,费时虽多但印象更深。两岸的绝壁既已垂直的掉⼊⽔中,其下一段景物本来也是别有洞天,经过一段耽搁,越是在意料之外,出其不意的展开,越能令人寻味。不仅刻下提及的公元3世纪內战中,无人敢于攻⼊三峡,即是第二次大战期间,⽇军已 ![]() 魏与蜀之外,第三个家国为吴,所在为⽔乡。吴国既拥有⽔师,也沿着长江将各城市设防。今⽇的南京(过去曾称建康及金陵)创建于吴。当初创时城居⽔滨,沿岸之石壁与城垣构成一体,作为防御战时坚強的凭藉。据说今⽇这石壁之一部仍可在市內看出,只是因为长江改道,这痕迹现在离江滨巳有相当距离了。 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长期鼎立的局面已成。当中魏长于骑兵,似占优势。迄至公元263年,距曹 ![]() ![]() 短暂的统一 晋帝国之服征吴国,以长远的计划遂行。首先以军屯担保食粮之充⾜;其制造船舶,地处蜀境也费时7年;统帅王濬向来做事以大刀阔斧具称,当一切准备停当时,他年已70,他所造大船据称有600尺长,可载两千兵马。吴国也不马虎将事,他们建造了⽔中障碍,还在江面窄处以铁索横贯。王濬乃利用大型竹筏清除障碍;针对横江的铁索,他制造了100尺长的火把,以⼲树枝及容易燃烧的物料捆成,上淋⿇油,据说烧起来的⾼热使铁索熔断。这障碍既除,王濬的楼船即顺流而下,于公元280年在南京受吴降。 以上事迹见于官方正式的历史中,其传奇的成分我们既不能证明也无从否定,只不过因着这些事迹我们还可以观察到一些重大演变。司马家之晋,因禅让而合法,是这三个半世纪唯一的朝代,曾一度将带有竞争 ![]() ![]() ![]() 当我们检讨这段期间的历史时,发现当中浪漫的事迹多,逻辑之成分少。不少出⾊的男女人物,因为他们贤愚不肖的事业而在青史留名,可是我们很难综合其反映什么实际意义。 重新诠释八王之 ![]() 这段历史可以从汉代的覆亡叙起。其原因曾被追究于宦官掌权、⻩巾叛民的暴动,和无纪律之边军被召⼊京,然而实际上,全面內战展开时,宦官已被整肃,⻩巾贼已被剿平,而边军亦已不再成为问题。晋朝情形亦复如是。最初问题之发生,咎在皇后贾氏,据说她心肠毒辣,又爱虚荣,有些历史家尚且说她黑而奇丑。因为她与皇太后争权又要废太子(非贾后所生)才引起皇室各王的⼲涉。晋朝的习惯,各皇子称王,內为朝臣,外拿兵符。不过当争端延及各地区时,皇后已被弑,以前各种冤屈都已平反,而战事依然方兴未艾,动则使几十万的官兵卷⼊,这就很难再称其为宮闱间纠纷的后果,而认为咎在女人的虚荣与嫉妒了。 现代学者引用“经济枢纽区域”(KeyEconomicAreas)的说法,企图将长期裂分的局面,作比较深切的解释。他们认为好几个出产粮食的大地区,內部的 ![]() ![]() 在找不到更好的解说之际,我们不能不对传统所谓兼并之说再加斟酌。土地的占有,在国中历史上确实影响极深。大多数的小自耕农作为当兵纳税的基础,其公平的因素不说,确是在国中乡村中,先摆下了简单和均匀的基础,便利于官僚组织的管制。当时汉朝提倡孝与廉(不仅是做官的廉洁,而且是在对人处世时对财物一体谦让),显见得朝廷借重文教上的凝聚力而无意增进经理上的繁复。这种组织与结构极容易被土地集中所破坏。读者此时必须体会到,在农村之中应付税的户数极难隐匿,可是户內所领土地亩数和人口的口数包括雇工和奴工,则可以出⼊。如果实际上户数减少,税收必随着短绌。以后府政所能供应的服务,有如济贫、地方自卫和⽔利等等,也必为之减缩。并且地方士绅力量的伸张亦必影响到地方府政的 ![]() ![]() 当曹家取汉而代之和司马家取魏而代之的关头,立即崩溃的危机暂时平安度过,可是其基本原因并未排除。当⽇不平稳的局势可自各种诏令上看出:有名的“魏武三诏令”(曹 ![]() ![]() 文化融合无功引起五胡 ![]() 在这16年的后段,有了所谓蛮夷戎狄的投⼊,这也需要一段解释。首先参加的是刘渊,他是汉人和匈奴混⾎。他在公元304年于长城之內起事,20天之內即聚众5万。刘渊曾任晋朝五部大都督(匈奴有五部),亦即奉命督导匈奴人众。这背景使他容易号召国防线的匈奴部落,而有些匈奴兵马早已编⼊边军之內。其他异民族分子,包括汉人家中佃农和奴工,较刘渊迟12年称帝的石勒,年轻时即被贩为奴。整个游牧民族的部落⼊寇也起于此时。可是综合起来看,仍是汉朝制度注重文化上的融合以代替有力量的府政,这种制度解体,才引起少数民族参加其中的混战。若说夷人主动的汹涌而⼊主国中则与事实相左。 可是少数民族擅长的是骑兵战术,在內战时,其影响非不严重。当 ![]() 在这期间內,主要的战斗通常牵涉到25万人以上,步兵与骑兵的比率不少于3比l。因为需要人员,当⽇胡人君临的短命朝代,经常侵凌地方土绅所组织的自卫团体:或者派遣监督取得其行权政,或者指令其盟主強索人员与补给。两种方式同样的侵*其地方自治的权益。 国中在公元4世纪及5世纪因此陷于历史上的最低点。皇室着重于各人自我约束、对人谦让的文治,至此已无法施展。另外一种出处则是地方自治,以资产作基础,将士绅所掌握的地主威权合理化而成庄园制度(manorialism),而这出路也被阻绝。且当小朝廷派遣监督到各结壁为盟的单位里去时,又不改组其下层组织,所以以小自耕农为主体以便于官僚组织统治的**集权也无法恢复。当时人失望之余.只好以“五胡”配上一个“十六国”強调其负面因素,殊不知破镜终能重圆,假以时⽇,国中残破的帝国仍能恢复原状,而且发扬光大,不过需要一段长时间而已。 |
上一章 中国大历史 下一章 ( → ) |
黄仁宇的最新历史小说《中国大历史》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中国大历史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