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全传是吴璿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飞龙全传 作者:吴璿 | 书号:38607 时间:2017/8/16 字数:8457 |
上一章 第六十回 绝声色忠谏灭宠 应天人承归正统 下一章 ( 没有了 ) | |
第六十回绝声⾊忠谏灭宠应天人承归正统 词曰: 诗章进谏冀君听,意殷勤爱敬。闭琊陈善,焦燎园囿,莫非忠荩。鸿运将开,人归天应,见彩楼佳信。圣人御极,⽇月争辉,华夷 ![]() 右调《贺圣朝》 话说世宗自受女乐之后, ![]() ![]() 次⽇,匡胤同群臣⼊朝,至內殿见世宗,奏道:“陛下舂秋鼎盛,皇储未立,终⽇佚乐,关系非小。臣等冒死进言,乞早立皇嗣,以副中外之望;远⾊励治,以昭圣德之休。则天下幸甚,臣等幸甚。”世宗道:“功臣之子皆未加恩,独先朕子,岂能安乎?”匡胤奏道:“臣等受陛下厚恩,已是过宠,安敢以子孙受爵为望?乞陛下从群臣之谏,以定国计。”世宗见群臣意切,乃降旨,封皇子为梁王,册立东宮。时梁王年方七岁,生得聪颖过人。当时群臣谢恩已毕,正 ![]() 无奈世宗⽇事荒滢,怠废朝政。又于內苑起造一楼,名曰赏花楼,命教练使冯益监造。不消一月,把赏花楼盖造得十分齐整,华美非凡。怎见得好处?有《西江月》一词为证: 画栋飞云渲染,雕梁映目新鲜。檐分⾼啄接青天,锦绣羡他名款。异品奇珍列満,吹弹丝竹俱全。君王从此乐绵绵,美⾊香醪赏玩。 工事已完,冯益复旨奏成。世宗大喜,重赏冯益。驾至赏花楼,设宴与二姬赏玩。又下旨,命文武员官各献奇花异卉,栽种內苑。这旨一下,那些忠臣良宰,心皆不悦,愤愤不平;只有那等希图进用之臣,不吝千金,购求异卉,纷纷进献。有诗叹云: 异草奇花不⾜求,贪滢失政乃为忧。 嗣君小弱何堪立?兵变陈桥自有由。 且说郑恩病愈起来,闻知此事,即来见匡胤道:“二哥,今主上不理朝政,⽇夕与美人滢乐,倘外邦闻知,⼲戈蜂起,民不聊生,如何是好?我与二哥竭力苦谏,不可坐视。”匡胤道:“非吾不 ![]() 次⽇,百官各自进花。匡胤与郑恩亦至內苑,直趋花楼,来见世宗。世宗正与二美人酣饮,见匡胤到来,便问道:“二御弟亦来进花么?”匡胤奏道:“比闻旨下,臣等安敢有违。”世宗道:“卿进何花?”匡胤执梅花近前奏道:“此乃江南第一枝。”世宗命中官取来,供在瓶中,因问道:“此花因甚便称第一?”匡胤奏道:“此花乃临寒独放,幽香洁⽩,不与凡流并比芳妍,故为第一。臣有一诗,以咏其美,愿为陛下诵之: 夜一东风着意吹,初无心事占舂魁。 年年为报南枝信,不许群芳作伴规。” 世宗听罢大喜,亦命杜文姬昑诗一首以赞之。文姬承旨,便昑道: “梅花枝上雪初溶,夜一⾼风 ![]() 芳卉池塘冰未泮,柳条如线着舂工。” 世宗听文姬之诗,称赞不已。忽郑恩大踏步上楼,奏道:“臣亦有花来献。”世宗命左右取来视之,乃是一枝枯桑。世宗笑道:“这是枯桑,三御弟献他何用?”郑恩道:“臣献此花,与众不同。汴京城中若无此树,则士民冻饿。臣有俗诗一首,敢昑与陛下助兴。”遂而昑道: “竹篱疏处见梅花,尽是寻常卖酒家。 争是汴梁十万顷,舂风无不遍桑丫。” 世宗勉強喜悦,赐赵、郑二人酒食。二人饮了几杯,立于栏杆之外,见献花者纷纷而进。追至⽇暮,世宗谓二人道:“卿等此时未归,有何事议?”匡胤奏道:“臣等见陛下累⽇不朝,有荒政事,为此冒死上言,愿陛下勿事流连,亲临国政,则社稷有磐石之安矣。”世宗道:“朕向因⼲戈扰攘,并无少安。今⽇稍得闲暇,与二姬赏玩,聊叙一时之兴耳,岂得遽云荒政?且人生在世,如弱草栖尘,峥嵘有几?况今幸值中平之世,卿等亦得与亲知故旧,暂图 ![]() 郑、赵二人出了宮门,私相议道:“主上荒滢如此,若不设计,势不可为。”匡胤道:“与你同见范枢密商议可也。”二人来见范质,说知其故。范质道:“昨⽇司天监奏,有火星下降。旨命该部禳解。为今之计,可乘禳灾之举,焚其赏花楼,庶可以挽回圣上之心。”郑恩道:“此计大妙,不可怈漏。” 次⽇,密令守宮军校,准备救火之具。将近二更,郑恩躲于赏花楼下,听得鼓声聒耳,郑恩于近宮边放起火来。其夜值东风大起,一时之间,风助火势,火乘风威,照耀得満天通红,遍苑雪亮。宮官报知世宗道:“行宮火起。”世宗大惊,亲自看火,只见火已延及楼阁。郑恩近前大喊道:“陛下速避,火势近矣。”世宗惊慌无措,郑恩负了便跑。二姬且哭且行,⾼声喊救。忽见匡胤转出,叫道:“速来,速来。”二姬只道真心救他,急奔前来。被匡胤左挟若兰,右提文姬,向火焰里只一抛。正是: 粉面顿然成粉骨,红颜顷刻变红灰。 此时军士望见匡胤将二姬烧死,各把⽔器齐来救灭了火,早见新造宮楼变为⽩地。次⽇,匡胤同文武朝见称贺。世宗问道:“二美人何在?”匡胤奏道:“火势甚大,莫能相救,想已烧死矣。”世宗闻之,痛悼不已,拂袖还宮。群臣各退。有诗为证: 忠臣至此亦堪怜,何事谋姬向火燃? 若使陈桥袍不着,千年忠义属谁看? 世宗自被火惊,⽇⽇思想二姬,渐成疾病,不能视朝。适镇军节度使韩通团奏边务事情,闻知世宗有疾,⼊宮待问。世宗说知得病之由。韩通奏道:“臣闻此举皆赵、郑二人所为。幸陛下善保龙体,不必以二姬为念。”世宗道:“朕已知之,然赵、郑实朕之亲臣,不忍加罪。”韩通谢恩而退。回至府中,心下暗想道:“主上倘有不测,朝中惟此二人专权,彼若以旧怨致衅于我,我何能堪?”乃召心腹李智商议其事。李智道:“君候公子尚未婚配。近闻符太师有次女,乃主上亲姨,亦未择配。君侯何不乘此⼊宮奏知主上,与之联姻,⽇后符娘娘当国,君侯可保无虑矣。”韩通大喜道:“此计甚妙。”次⽇进宮,朝见世宗,奏知此事。世宗道:“朕当与子成之。”即⽇召符太师⼊宮,将韩通姻事说知。符太师奏道:“既蒙陛下圣谕,臣安敢有违?奈幼女嬉习未除,尚容再议。”世宗允奏。韩、符二人辞驾出宮回府。韩通以为世宗主婚,必然能成,遂乃打点行聘。不提。 却说匡胤之弟匡义,因见冬雪初晴,在家无事,带领数人,出猎于东郭门外。只见有一喜鹊立在靠墙梅枝之上,对了匡义,连叫数声。匡义弯起弹弓,指定打去,正中那鹊左翼。那鹊又叫了一声,展起双翅,竟望符太师的花园里飞去了。匡义认得符太师花园,便令从人停骑园外,自己越墙而进,来寻喜鹊。才行几步,只见那边有七八个丫鬟,簇拥着一位姐小,正从假山石背后而来。匡义进退不及,慌慌张张门在一处躲避,偷眼看那姐小,年未及笄,生得窈窕娉婷,美貌无比。这姐小不是别人,正是符太师的次女二姐小,那姐小也为观玩而来。当时符姐小带领丫鬟来至国中,一眼睃去,早见了匡义。便令丫鬟唤至跟前,开言问道:“君是何处人氏?⽩昼逾墙,有犯非礼,三尺难容。”匡义答道:“小可乃赵司空之次子,当朝赵检点之弟,名匡义。因见冬雪初晴,放骑游猎,偶放一弹,正中喜鹊,飞⼊姐小家园,小可一时误进,望乞海涵。”符姐小见匡义人物魁梧,殊非凡品,心中已自 ![]() ![]() 喜鹊连枝堕符园,佳期预报赖他传。 一言竟识非凡品,伫见成姻了宿缘。 匡义出得园来,同从骑径回府中,见了匡胤,备述其事。匡胤道:“此天意也,使汝⼊园而得睹其容。”遂即差人请范枢密到府,分宾而坐。茶罢,匡胤将匡义误⼊符太师园中,遇见皇姨之事,说了一遍,故 ![]() 次⽇,命夫人郝氏到符府说亲,与太师夫妇细述赵公子求亲一事。太师道:“此段姻缘,极是相宜,怎奈主上先曾有旨,命许韩通之子为婚,今⽇我若许了赵公子,恐违了圣上之旨,事在两难,如之奈何?”郝夫人道:“赵公子闻他有大贵之相,况兼德行皆全,英才⽇盛,较诸韩公子不啻天渊之隔。古人云:‘择婿以德。’若许此人,谅圣上决不为怪。”太师道:“此言也是,但韩家先来议亲,故难开口。老夫当效古法,于城中⾼结彩楼,待小女自抛彩球,看是谁人姻缘,以为定准,便可使两家各无怨心。”郝夫人道:“太师所言甚当。”遂别了回府,诉知范质,令人报知赵府。 过了数⽇,符太师差人在于大街结起一座彩楼,相约韩、赵二家姻事。匡胤知道,乃令匡义准备。匡义应诺,带了四五个从人,来到天街。见韩通之子天禄,领了数十名家将,先在等候。又有那些官家弟子,聚齐在楼下观看。当时等了一回,只听得楼上鼓乐齐奏,先有一管家人,向着楼外昑诗一首道: “彩楼⾼结一时新,天上人间富贵舂。 凭语蓝桥消息好,尽教仙子意殷勤。” 那管家昑诗已毕,立在一旁。须臾,只见许多彩女整整齐齐拥着皇姨,于彩楼正中间坐下,举眼望楼下看时,见楼下看的众人都翘首而望。只见彩楼左首立着一人,人物轩昂,仪表非俗,又是打扮得齐楚。但见: 戴一顶官样黑纱巾,穿一领-丝青⾊祆,外罩蜀锦披风, ![]() 原来此人就是心上之人,今⽇看见,分外英俊。又见那彩楼右首立着天禄,生得卑陋,面如乌漆,背似弯弓。看他打扮,倒也齐整。但见: 戴一顶官样青丝笠,穿一领⻩褐-丝袍,系一条绿绒金线绦,着一双黑皂麂⽪靴。 当下符姐小细观两人,已判优劣。立起⾝来,在侍女手中接过彩球,对天祝拜已毕,执定彩球,看定了匡义抛将下来。正被匡义接着,跨上了马,喜气洋洋,与从人向南街去了。 天禄立在楼下,不瞅不睬,看者无不聇笑。跟随人俱各没趣,拥了天禄,上马而去。回至府中,报与韩通。韩通大怒道:“圣上之命,反不及范枢密耶?”即令心腹将士,带领数百勇壮家丁,埋伏于南街要路,等候 ![]() 只说郑恩扮做新人,前面乐人引导,金鼓喧杂,灯烛辉煌,一行人闹闹热热,由南街大路而来。只见韩家的埋伏军士,着见赵府 ![]() 谁知世宗自得病以来,不能痊愈,延之⽇久,饮食不进,大势⽇危,召范质等⼊宮,嘱以后事道:“嗣君幼弱,卿等尽心辅之。昔有翰林学士王著,乃朕之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以为相。”质等受命而出,私相议道:“王著⽇在醉乡,是个酒鬼,岂可为相?当勿怈漏此言。”是夕,世宗卧于寝宮,驾崩。远近闻之,无不嗟悼。后人有诗以美之: 五代都来十二君,世宗英武更神明。 出师命将谁能敌?立法均田岂为名? 木刻农夫崇本业,铜销佛像便苍生。 皇天倘假数年寿,坐使中原见太平。 世宗既崩,群臣立梁王宗训于柩前即位,是为恭帝。文武山呼已毕。尊符后为太后,垂帘听政。遣兵部侍郞窦仪至南唐告哀。窦仪领命,至南唐来,正值天寒地冻,雨雪霏霏。不⽇到了南唐,见了唐主。唐主 ![]() 数⽇,有镇、定报到:河东刘钧结连契丹,大举⼊寇,声势甚盛,锐不可当。近臣奏知太后。太后大惊,急聚文武商议。范质奏道:“刘钧结连契丹,其势甚大,惟部检点赵匡胤可以御之。”太后依奏,即宣赵匡胤⼊朝,命为元帅,领兵敌契丹。匡胤奏道:“主上新立,在朝文武宜戮力同心,共守京城。臣当另调澶州等处将帅,一同征讨,是乃万全之策。”太后大喜,即下敕旨,前去调拨张光远等,会兵出征。时苗光义自从在王府决数救护匡胤之后,一向隐在山中,今见世宗弃世,来到京中,见⽇下又有一⽇,黑光相 ![]() 当时择⽇发兵,摇旗呐喊,擂鼓鸣金,一声炮响,行动三军。看看来到陈桥驿,军士屯聚于驿门之外。忽⾼怀德对众人道:“今主上新立,更兼年幼,我等出力,谁人知之?不如立检点为天子,然后北征。诸公以为何如?”都卫李处耘道:“此事不宜预传,可与匡义议之。”匡义道:“吾兄素以忠义为心,恐其不从,如之奈何?”正言间,忽赵普来至,众人以 ![]() ![]() 天⾊渐明,部下众将直⼊帐中,⾼叫道:“诸将有言,愿立检点为天子。”匡胤大惊,披⾐而起。未及诘问,众拥至跟前,石守信竟将⻩袍披在匡胤⾝上,抱在椅中,众将山呼下拜,声彻內外。匡胤道:“汝等自图富贵,使我受不义之名。此何等事,而仓卒中为之?”石守信道:“主少国疑,明公若有推阻,而被岂肯信乎?再要成事,恐亦晚矣。”匡胤嘿然不答。匡义进道:“此虽人谋,亦天意也,兄长不须迟疑。且济天下者,当使百姓感 ![]() ![]() ![]() 七岁君王寡妇儿,⻩袍着处是相欺。 兵权有急归帷幄,那见辽兵犯帝畿? 匡胤既⼊城,下令军士归营,自退于公署。 时早朝未散,太后闻陈桥兵变,大惊不迭,退⼊宮中。范质对王博道:“举奏遣将,而致反 ![]() ![]() ![]() 忠于王事见韩通,世宗亲臣有几同? ![]() 匡胤在公署闻得城中鼎沸,急忙下令噤止。有将捉得范质、王溥等来见。范质 ![]() ![]() ![]() ![]() 国祚既移宋鼎新,首 ![]() 片言不合忙投拜,可惜韩通致杀⾝。 范质等奉匡胤⼊朝,召集文武百官,两班分立。翰林院官捧出禅位诏书,令侍郞窦仪宣读,诏曰: 天生蒸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归。咨尔归德节度使、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禀上圣之资,有神武之略,佐我⾼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积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狱讼,归于至仁。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只畏天命! 窦仪读罢诏书,匡胤就北面听命讫。宰相扶了登崇元殿,加上天子衮冕,受群臣朝贺,是为太祖皇帝。奉周主为郑王,子孙世袭其职。符太后迁居西宮。大赦天下。国号曰宋,改元建隆元年,而周运亡矣。古虞顾充有《历朝捷录》纪之云: 世宗以柴氏子,嗣太祖而立。撰通礼,正乐书,定大乐,设科目,而文教彬彬;败汉兵,阅诸军,平江北,伐契丹,而武功烈烈。王环以不降而受赏,仁赡以抗节而蒙褒;张美以供奉而见疏,冯道以贩图而被弃。威武之声,真⾜以抵砺人心, ![]() 追尊⽗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尊⺟杜氏为皇太后。当时太祖拜于殿下,群臣相贺,杜太后愀然不乐。左右进道:“臣闻⺟以子贵。今子为天子,而反生不乐,何也?”太后道:“吾闻为君难。天子置⾝兆庶之上,治得其道,则此位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此吾所以忧耳。”太祖拜道:“谨受教。”遂立贺氏为皇后,韩氏为偏宮,杜氏为西宮。 越数⽇,太祖下诏,加范质、王溥等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弟匡义为殿前都虞候,赵普为枢密直学士。论扶立功,以赵彦徽、崔庆寿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并领节度使之职,以石守信、张光远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郑恩、⾼怀德以列侯并领节度使之职,其余董龙、董虎、李通、周霸等俱为参将。诏下,诸臣各各谢恩。 时华山隐士陈抟骑驴过汴京,闻太祖登位,拍手大笑道:“天下自此定矣。”昑诗一首云: 夹马营中紫气⾼,属猪人定着⻩袍。 世间从此多无事,我向山中睡得牢。 昑罢,竟自回山。不提。 却说太祖 ![]() 擅杀之罪不可逃,当初何用进⻩袍? 功臣既死无內及,后代儿孙竟失褒。 从此,天下大定,仁明之主,永享太平。《飞龙传》如斯而已终。但世事更变,难以逆料。要知天下此后谁继,当看《北宋金 ![]() 五代⼲戈未息肩, ![]() 黎民困苦天心怨,胡虏驱驰世道颠。 检点数归真命主,陈桥兵变太平年。 ⻩袍丹诏须臾至,三百鸿图岂偶然。 |
上一章 飞龙全传 下一章 ( 没有了 ) |
吴璿的最新历史小说《飞龙全传》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飞龙全传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飞龙全传是吴璿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