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是李耳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老子·道德经 作者:李耳 | 书号:12668 时间:2017/4/18 字数:2642 |
上一章 第二章 下一章 ( → ) | |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引语] 本章內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 ![]() [评析] 无论学术界在“道”的属 ![]() ![]() 在第三句中首次出现“无为”一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的这一见解,恰好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具体运用。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在这里,老子并非夸大了人的被动 ![]() ![]() ![]() [解读] 朴素辩证法的闪光 朴素的辩证法,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在国中的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这种变化,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 ![]() ![]() 有个哲学家说过:人们讲得最多的,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蔵在深层次的、最本质的东西。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在此山中。”这富于哲理的诗句。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这富于启迪 ![]()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对国中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例如“有”与“无”出自老庄哲学“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 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后世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通过“有声”、“有⾊”的艺术,而进⼊“无声”、“无⾊”的艺术深层境界,才是至美的境界。与之相关“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国中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的理论。 “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表现方法,为国中古代作家、艺术家所常用。“正”指正常、正规、正统、整齐、均衡“奇”指反常、怪异、创新、参差、变化,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创作者们看来,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均衡、整齐以有参差、矛盾、变化,彼此相反相成,正中见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于是产生出谐和的、新颖的艺术美。倘若寻 ![]() 不容否认,在国中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 |
上一章 老子·道德经 下一章 ( → ) |
李耳的最新历史小说《老子·道德经》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老子·道德经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老子·道德经是李耳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