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出武都沮县东狼⾕口,沔⽔一名沮⽔。阚駰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也。县亦受名焉。
导源南流,泉街⽔注之。⽔出河池县,东南流,⼊沮县;会于沔。沔⽔又东南,径沮⽔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所谓沔汉者也。《尚书》曰:。冢导漾,东流为汉。《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东北流,得献⽔口。庾仲雍云:是⽔南至关城,合西汉⽔。汉⽔又东北,合沮口,同为汉⽔之源也。故如淳曰:此方人谓汉⽔为沔⽔。孔安国曰:漾⽔东流为沔,盖与沔合也。至汉中为汉⽔,是互相通称矣。沔⽔又东径⽩马戍南、浕⽔⼊焉。⽔北发武都氏中,南径张鲁城东。鲁,沛国张陵孙。陵学道于蜀鹤鸣山,传业衡,衡传于鲁。鲁至,行宽惠,百姓亲附,烘道之费,米限五斗,故世号五斗米道。初平中,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道,用远城治,因即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濬⾕,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余。浕⽔又南径张鲁治东,⽔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马城,一名 平关。浕⽔南流⼊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南面沔川,城侧二⽔之 ,故亦曰浕口城矣。沔⽔又东径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南有亮垒,背山向⽔,中有小城,回隔难解。沔⽔又东,径沔 县故城南。城,旧言汉祖在汉中,萧何所筑也。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并刘璋,北定汉中,始立坛,即汉中王位于此。其城南临汉⽔,北带通逵,南面崩⽔三分之一,观其遗略,厥状时传。南对定军山,曹公南征汉中,张鲁降,乃命夏侯渊等守之。刘备自 平关南渡沔⽔,遂斩渊首,保有汉中,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郞向充共表云:臣闻周人思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怀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实赖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 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 ,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茔东,即八阵图也。遗基略在,崩褫难识。沔⽔又东径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谓之容裘⾕。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保而居之,力苻坚所败。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守此城。城东容裘,溪⽔注之,俗谓之洛⽔也。⽔南导巴岭山,东北流。⽔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忠据之,以拒曹公。溪⽔又北径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汉⽔又左得度口⽔,出 平北山。⽔有二源,一曰清检,出佳鳠;一曰浊检,出好鲋,常以二月八月取之,美珍常味。度⽔南径 平县故城东,又南径沔 县故城东,西南流,注于汉⽔。汉⽔又东,右会温泉⽔口。⽔发山北平地,方数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汤汤,望之则⽩气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气,赴集者常有百数。池⽔通注汉⽔。汉⽔又东,⻩沙⽔左注之。⽔北出远山,山⾕邃险,人迹罕 ,溪曰五丈溪。⽔侧有⻩沙屯,诸葛亮所开也。其⽔南注汉⽔。南有女郞山,山上有女郞冢。远望山坟,嵬嵬状⾼,及即其所,裁有坟形。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郞道。下有女郞庙及捣⾐石,言张鲁女也。有小⽔北流⼊汉,谓之女郞⽔。汉⽔又东合褒⽔,⽔西北出衙岭山,东南径大石门,历故栈道下⾕,俗谓千梁无柱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尤退军,烧坏⾚崖以北阁道,缘⾕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山腹,其一头立柱于⽔中,今⽔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強也。又云:顷大⽔暴出,⾚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崖屯田,一戍⾚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中柱,径涉者,浮梁振动,无不遥心眩目也。褒⽔又东南径三 城,城在三⽔之会故也。一⽔北出长安,一⽔西北出仇池,一⽔东北出太⽩山,是城之所以取名矣。褒⽔又东南,得丙⽔口,⽔上承丙⽳,⽳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地,⽳口广五六尺,去平地七八尺,有泉悬注,鱼自⽳下透⼊⽔,⽳口向丙,故曰丙⽳。下注褒⽔,故左思称嘉鱼出于丙⽳,良木攒于褒⾕矣。褒⽔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刻石言:汉明帝永平中,司隶校尉犍为杨厥之所开,逮桓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同郡王升,嘉厥开凿之功,琢石颂德。以为石牛道。来敏《本蜀论》云:秦惠王 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蜀都赋》曰:阻以石门,其斯之谓也。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又东南历褒口,即褒⾕之南口也。北口曰斜,所谓北出褒斜。褒⽔又南径褒县故城东,褒中县也。本褒国矣,汉昭帝元凤六年置。褒⽔又南流,⼊于汉。汉⽔又东径万石城下。城在⾼原上,原⾼十余丈,四面临平,形若覆瓮。⽔南遏⽔为阻,西北并带汉⽔,其城宿是流杂聚居,故世亦谓之流杂城。汉⽔又东径汉庙堆下。昔汉女所游,侧⽔为钓台,后人立庙于台上。世人睹其颓基崇广,因谓之汉庙堆。传呼乖实,又名之为汉武堆,非也。
东过南郑县南,县,故褒之附庸也。周显王之世,蜀有褒汉之地。至六国,楚人兼之。
怀王衰弱,秦略取焉。周赧王二年,秦惠王置汉中郡,因⽔名也。《耆旧传》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大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为称,即汉中郡治也。汉⾼祖⼊秦,项羽封为汉王。萧何曰:天汉美名也。遂都南郑。大城周四十二里,城內有小城,南凭津流,北结环雉,金墉漆井,皆汉所修筑。地沃川险,魏武方之 肋,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求。遂留杜子绪镇南郑而还。晋咸康中,梁州刺史司马勋,断小城东面三分之一以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治也。自齐、宋、魏咸相仍焉。⽔南,即汉 城也,相承言吕后所居也。有廉⽔出巴岭山,北流径廉川,故⽔得其名矣。廉⽔又北住汉⽔。汉⽔右合池⽔,⽔出旱山。山下有祠,列石十二,不辨其由,盖社主之流,百姓四时祈祷焉。俗谓之獠子⽔,夹溉诸田,散流左注汉⽔。汉⽔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汉⽔又东径胡城南。义熙十五年,城上有密云细雨,五⾊昭彰,人相与谓之庆云休符。当出晓而云霁,乃觉城崩,半许沦⽔,出铜钟十二枚。刺史索邈奉送洛 ,归之宋公府。南对扁鹊城,当是越人旧所径涉,故邑流其名耳。汉⽔出于二城之间,右会磐余⽔。⽔出南山巴岭上,泉流两分,飞清派注,南⼊蜀⽔,北注汉津,谓之磐余口。庾仲雍曰:磐余去胡城二十里。汉⽔又左会文⽔,⽔即门⽔也,出胡城北山石⽳中。长老云:杜 有仙人宮,石⽳宮之前门,故号其川为门川,⽔为门⽔。东南流,径胡城北。三城奇对,隔⾕罗布,深沟固垒,⾼台相距。门⽔右注汉⽔,谓之⾼桥溪口。汉⽔又东,黑⽔注之。⽔出北山,南流⼊汉。庾仲雍曰:黑⽔去⾼桥三十里。诸葛亮笺云:朝发南郑,暮宿黑⽔,四五十里。指谓是⽔也,道则百里也。
又东过成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 县南,涔⽔出自旱山,北注之。
常璩《华 国志》曰:蜀以成因为乐城县也。安 县故隶汉中,魏分汉中,立魏兴郡,安 隶焉。涔⽔出西南而东北人汉。左⾕⽔出西北,即婿⽔也。北发听山,山下有⽳⽔,⽳⽔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婿乡,⽔口婿⽔。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成固人也。学道得仙,⼊云台山,合丹服之,⽩⽇升天、 鸣天上,狗吠云中,惟以鼠恶,留之。鼠乃感 ,以月晦⽇,吐肠胃更生,故时人谓之唐鼠也。公房升仙之⽇,婿行未还,不获同阶云路,约以此川为居,言无繁霜蛟虎之患,其俗以为信然。因号为婿乡,故⽔亦即名焉。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也,刊石立碑,表述灵异。婿⽔南历婿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百余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濬堑三重,⾼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 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婿⽔又东径七女冢。冢夹⽔罗布,如七星,⾼十余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大⽔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得一砖,刻云:项氏伯无子,七女造墩。世人疑是项伯冢。⽔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婿⽔径樊哙台南,台⾼五六丈,上容百许人。又东南径大成固北。城乘⾼势,北临婿⽔,⽔北有韩信台,⾼十余丈,上容百许人。相传⾼祖斋七⽇,置台设九宾礼,以礼拜信也。婿⽔东回南转,又径其城东,而南⼊汉⽔,谓之三⽔口也。汉⽔又东会益口,⽔出北山益⾕,东南流,注于汉⽔。汉⽔又东至城南,与洛⾕⽔合。⽔北出洛⾕,⾕北通长安,其⽔南流,右则⽔注之。⽔发西溪,东南流,合为一⽔, 流南出,际其城西,南注汉⽔。汉⽔又东径小成固南。州治大成固,移县北,故曰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坂,诸葛亮出洛⾕,戍兴势,置烽火楼处。通照汉⽔,东历上涛,而径于龙下,盖伏石惊湍,流屯 怒,故有上下二涛之名。龙下,地名也。有丘郭坟墟,旧谓此馆为龙下亭。自⽩马迄此,则平川夹势,⽔丰壤沃,利方三蜀矣。度此溯洄从汉,为山行之始。汉⽔又东径石门滩,山峡也,东会西⽔,⽔北出秦岭西⾕,南历重山。与寒泉合。⽔东出寒泉岭,泉涌山顶,望之 横似若瀑布,颓波 石,散若雨洒,势同厌原风雨之池。其⽔西流⼊于西⽔。西⽔又南注汉,谓之西口。汉⽔又东径妫虚滩。《世本》曰:舜居妫汭,在汉中西城县,或言妫墟在西北,舜所居也。或作姚虚,故后或姓姚,或姓妫,妫姚之异,是妄未知所从。余按应劭之言,是地于西城为西北也。汉⽔又东径猴径滩,山多猴猿,好乘危缀饮,故滩受斯名焉。汉⽔又东径小大⻩金南。山有⻩金峭,⽔北对⻩金⾕,有⻩金戍,傍山依峭,险折七里。氏掠汉中,阻此为戍,与铁城相对,一城在山上,容百余人,一城在山下,可置百许人,言其险峻,故以金铁制名矣。昔杨难当令魏兴太守薛健据⻩金,姜宝据铁城。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西讨,话令 平太守萧垣攻拔之,贼退酉⽔矣。汉⽔又东,合蘧蒢溪口。⽔北出就⾕,在长安西南,其⽔南流,径巴溪戍西,又南径 都坂东。坂自上及下盘折十九曲,西连寒泉岭。《汉中记》曰:自西城涉⻩金峭、寒泉岭、 都坂,峻崿百重,绝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烟云之际,顾看向途,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树木,十围皆倒,山殚民阻,地穷坎势矣。其⽔南历蘧蒢溪,谓之蘧蒢⽔,而南流注于汉,谓之蒢口。汉⽔又东,右会洋⽔,川流漫阔,广几里许。洋⽔导源巴山,东北流,径平 城。《汉中记》曰:本西乡县治也。自成固南⼊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洋川者,汉戚夫人之所生处也。⾼祖得而宠之,夫人思慕本乡,追求洋川米,帝为驿致长安。蠲复其乡,更名曰县,故又目其地为祥川,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也。城即定远矣。汉顺帝永光七年,封班超以汉中郡南郑县之西乡为定远侯,即此也。洋⽔又东,北流⼊汉。谓之城 ⽔口也。汉⽔又东历敖头。旧立仓储之所,傍山通道,⽔陆险凑。魏兴安康县治,有戍统领流杂。汉⽔又东合直⽔,⽔北出子午⾕岩岭下。又南枝分,东注旬⽔,又南径蓰阁下,山上有戍,置于崇⾩之上,下临深渊。张子房烧绝栈阁,示无还也。又东南历直⾕,径直城西,而南流注汉。汉⽔又东径直城南,又东径千渡,而至虾蟆頧,历汉 口,而届于彭溪龙灶矣,并溪涧滩碛之名也。汉⽔又东,径晋昌郡之宁都县南,县治松溪口。又东径魏兴郡广城县,县治王⾕。⾕道南出巴獠,有盐井,食之令人瘿疾。汉⽔又东径鱼脯⾕口,旧西城、广城二县。指此⾕而分界也。
又东过西城县南。
汉⽔又东径鳖池南鲸滩,鲸,大也。《蜀都赋》曰:流汉汤汤,惊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昏者也。汉⽔又东径岚⾕北口,嶂远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而飕飕,故川⾕擅其目矣。汉⽔又东,右得大势,势阻急溪,故亦曰急势也。依山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护吉挹所治,苻坚遣偏军韦钟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无援遂陷。汉⽔右对月⾕口,山有坂月川于中,⻩壤沃衍,而桑⿇列植,佳饶⽔田,故孟达与诸葛亮书,善其川土沃美也。汉⽔又东径西城县故城南。《地理志》:汉中郡之属县也。汉未,为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申仪为西城太守,仪据郡降魏,魏文帝改为魏兴郡,治故西城县之故城也。氏略汉川梁州,移治于此城。內有舜祠、汉⾼帝庙,置民九户,岁时奉祠焉。汉⽔又东为鱣湍,洪波渀 ,漰浪云颓。古耆旧言,有鱣鱼奋鳍溯流,望涛直上,至此则暴鳃失济,故因名湍矣。汉⽔又东合旬⽔,⽔北出旬山,东南流,径平 戍下,与直⽔枝分东注,径平 戍,⼊旬⽔,旬⽔又东南径旬 县,与柞⽔合。⽔西出柞溪,南流径重岩堡西,屈而东流,径其堡南,东南注于旬⽔。旬⽔又东南径旬 县南。县北山有悬书崖,⾼五十丈,刻石作字,人不能上,不知所道。山下有石坛,上有马迹五所,名曰马迹山。旬⽔东南注汉,谓之旬口。汉⽔又东径木兰寨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数里,左岸垒石数十行,重垒数十里,中谓是处为木兰寨,云:吴朝遣军救盂达于此矣。汉⽔又东,左得育溪,兴晋、旬 二县分界于是⾕。汉⽔又东合甲⽔口,⽔出秦岭山,东南流,径金井城南,又东径上庸郡北,与关祔⽔合。⽔出上洛 亭县北青泥西山,南径 亭聚西,俗谓之平 ⽔。南合丰乡川⽔,⽔出弘农丰乡东山,西南流径丰乡故城南。京相璠曰:南乡淅县,有故酆乡,《舂秋》所谓丰浙也。于《地理志》属弘农,今属南乡。又西南合关淅⽔。关祔⽔又南⼊上津,注甲⽔。甲⽔又东南径魏兴郡之兴晋县南,晋武帝太康中立。甲⽔又东,右⼊汉⽔。汉⽔又东为龙渊,渊上有胡鼻山,石类胡人鼻故也,下临龙井渚,渊深数丈。汉⽔又东径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为⽩石滩。县故《舂秋》之锡⽳地也,故属汉中,王莽之锡治也。具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上有石坛,长数十丈,世传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发饵术,恒数十人。山⾼⾕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汉⽔又东径长利⾕南,⼊⾕有长利故城,旧县也。汉⽔又东历姚方,盖舜后枝居是处,故地留姚称也。
译文
沔⽔发源于武都郡沮县的东狼⾕中,
沔⽔又名沮⽔。阐驰说:因为此⽔初发源处是一片 流媲的洼地(沮枷),因而称为沮⽔,县也跟着叫沮县。发源后往南流,泉街⽔注⼊。泉街⽔发源于河池县,往东南流⼊沮县,一与沔⽔汇合。污⽔又往东南流经沮⽔戍,又往东南注⼊汉⽔,汇流处叫沮口,这就是所谓河汉。《 尚书》 说:漾⽔发源于蟠家山,东流称汉⽔。《 山海经》 说:汉⽔发源于鳅瞩山。往东北流有献⽔口。⽪仲雍说:此⽔南流至关城与西汉⽔汇合。汉⽔又往东北流,汇合沮口,这都是汉⽔的上源。因此如淳说:这一带地方的人称汉⽔为沔⽔。孔安国说:漾⽔东流称为沔⽔,是因为它与沔⽔汇合。流到汉中又称汉⽔,⽔名可互相通用。沔⽔又向东流经⽩马戍南面,洱⽔注⼊。烬⽔发源于北面的武都氏中,向南流经张鲁城东面。张鲁,是沛国张陵的孙子,张陵曾在蜀郡鹤鸣山学道,把他的道术传给张衡,张衡又传给张鲁。张鲁到了这里,待人仁厚,四方百姓都来归附他,学道所供给的费用,以五斗米为限,所以称为五斗米道。初平年间(190 一193 ) ,刘焉封张鲁为督义司马。张鲁深居汉中,断绝了阁道,靠近峭岭修建城邑,周围五里,东边频临深⾕,⾕深百丈,西北两面都是连绵的山峰和崖壁,无穷无尽地伸展向远方;往南是盘旋的山径,上登约二里有余。洱⽔又往南流经张鲁治东面,烬⽔西边的山上有个张天师堂,至今百姓仍在信奉。庚仲雍称此山为⽩马塞,称此堂为张鲁治,东边面对⽩马城,又名 平关。烬⽔往南流,注⼊酒⽔,汇流处叫洱⽇。此城西边环绕着烬⽔,南边面临污川,城旁两⽔ 汇,因而又称为烬口城。酒⽔又往东流经武侯垒南面,这是昔⽇诸葛武侯屯驻过的地方,南临酒⽔,南岸有诸葛亮昔⽇的营垒,背山面⽔,其中有个小城,有山川纤回阻隔,很难到达。酒⽔又往东流经两 县老城南面,按老的说法,这座城是汉⾼祖在汉中时萧何修筑的。汉建安二十四年( 219 ) ,刘备兼并了刘璋,北定汉中,开始设立祭坛,在此登上汉中王之位。此城南面靠近汉⽔,北面是通衡大道,南面靠⽔岸一边,至今已崩塌了三分之一。就从这留下来的部分来看,此城当时的风貌大体上还看得出来。此城南面正对定军山。曹 南征汉中时,张鲁投降,于是命令夏侯渊守城。刘备从 平关向南渡过沔⽔,杀了夏侯渊,占有了汉中。诸葛亮死后,遗嘱把他葬在定军山上,安葬时依山形地势,而不⾼筑坟垄,现在那里唯有一片翁鬓的松柏,一丛丛的浓荫布満山野,而他的坟墓却不知究竟在何处。山的东面叫⾼平,是当年诸葛亮宿营的地点,建有诸葛亮庙。诸葛亮死后,百姓在野外致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郞向充共同上表说:我们听说周朝人思念召伯的恩德,就不砍伐那棵他曾在下面休息过的甘棠树;越王为了怀念范氢的功绩,铸了一尊金像纪念他。诸葛亮的德行可以作为天下的典范,功勋空前绝后,今天王室之所以能不衰败下去,靠的全是他。而今让百姓在街巷里祭奠,戎夷在野外祭祀,这不是纪念他的德行和功勋,追思他节 的办法。今天若要完全顺从民心,那么就会流于 滥而违反典章制度;如将祠庙建于京城,又势必侵 宗庙,这正是圣上心里犹疑不定的原因。我们以为最好是在墓地近旁,就在河 立祠,这样就可以断绝民间的私祭,尊重正规的礼仪。这座祠庙就是在习隆、向充启奏后修建的。钟士季征伐蜀国时,曾亲自来此祭祀。坟地东面,就是诸葛亮摆八阵图的地方,遗址还在,但崩塌荒废,很难辨认了。酒⽔又往东流经西乐城北面。城在山上,周围三十里,十分险要坚固,城侧有个山⾕,叫客裘⾕,有道路通益州。山上有很多撩人居住着,诸葛亮修筑此城以防他们 扰。梁州刺史杨亮,凭借这天险和坚固的城防,想要守城安居,却被符坚攻破。后任刺史姜守、潘猛也相继守卫此城。城的东面,容裘溪⽔注⼊污⽔,这条⽔俗称洛⽔,发源于南方的巴岭山,向东北流,⽔的左面有一座老城,利用山势险处而建,四面阻绝。昔⽇先主派遣⻩忠据守于此,以抗拒曹公。溪⽔又向北流经西乐城东面,向北注⼊汉⽔。汉⽔在左边流到度口。度⽔发源于 平北山,有两个源头:一条叫清检,出产鲜美的鳃鱼;另一条叫浊检,出产顶瓜瓜的螂鱼。通常在二月、八月钓捕,能尝到这些⽔产的美味。度⽔往西南流经 平县老城东面,又往南流经酒 县老城东面,然后往西南流,注⼊汉⽔。汉⽔继续东流,右边流汇合温泉⽔口。此口的⽔发源于山北的平地,那里有个方圆数十步的温泉,泉源腾涌如沸,冬夏都是滔滔滚滚,看上去一片⽔汽弥漫,据说能治百病。人们浴沐后,⾝上都留有硫磺气味,赶去浴沐的常有上百的人。池⽔流注⼊汉⽔。汉⽔又往东流,⻩沙⽔从左边注⼊。此⽔发源于北方的远山,那里山⾕深幽险阻,人迹罕至。有溪叫五丈溪,⽔边有个⻩沙屯,是诸葛亮所开。溪⽔南流注⼊汉⽔。汉⽔南面有座女郞山,山上有座女郞墓,远远望那山坟,只见巍峨⾼起的样子,走近那地方,才显出坟墓的形状。山上有一条直路通往山下,不长草木,民间称为女郞道。山下有女郞庙和祷⾐石,据说这位女郞就是张鲁的女儿,有一条小溪涧往北沐⼊汉⽔,”峨女郞⽔。汉⽔又往东流,汇合了褒⽔。褒⽔发源于西北面的衙岭山,往东南流经大石门,流过旧时的栈道下⾕,俗称千梁无柱。诸葛亮《 与兄瑾书》 说:先前赵子龙退兵时,烧坏了⾚崖以北沿着山⾕周围的阁道百余里,阁梁一头通⼊山中,另一头在⽔中立柱。现在山⽔大而急,已无法立柱,困难已到了极点,不能勉強了。又说:近时山洪暴发,⾚崖以南的桥梁阁道全都冲毁了,当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个在⾚崖驻防屯田,一个驻于⾚崖口,双方只能沿崖互相呼叫,还能听到而已。后来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首先撤退,焚了栈道,就指这条栈道。自此以后,那些按照旧道修路的人,都不再在⽔中立柱了。过往行人在摇摇晃晃的浮桥上经过,无不提心吊胆,头晕目眩。褒⽔又向东南流经三 城,因为此城坐落在三条⽔的汇合处,所以得名。这三条⽔,一条发源于北方的长安,一条发源于西北方的仇池,一条发源于东北方的太⽩山。城名就是因此而来的。褒⽔又向东南流,有丙⽔口。丙⽔上源承接丙⽳,⽳中出产嘉鱼,通常在三月出⽳,十月⼊⽳。⽳口宽五六尺,离平地七八尺。有一条泉⽔从上而下注⼊,鱼从⽳下钻进来,游⼊这条⽔中。⽳口向南,丙属南,因而叫丙⽳,⽳⽔向下注⼊褒⽔。所以左思说:嘉鱼出于丙⽳,良木集于褒⾕。褒⽔又往东南流经小石门,石门凿山开出通路,长六丈有余,门口刻着:汉明帝永平年间(58 一75 ) ,司隶校尉键为杨厥所开。到了桓帝建和二年(148 ) ,杨厥的同郡老乡、汉中太守王升为了表彰他开凿通道之功,刻石颂扬他的功绩,这条路就是石牛道。来敏《 本蜀论》 说:秦惠王想攻打蜀国,但不知路怎么走,于是做了五头石牛,把⻩金放在尾巴下,扬言说石牛能拉出金子。蜀王命令五位壮士凭力气一路将石牛拖到蜀国。秦国派遣张仪、司马错循路尾随灭了蜀国,因而把这条路称石牛道。这条路大概就是把石牛道拓宽而成的。《 蜀都赋》 说:为石门所阻,就指这地方。石门在汉中之西,褒中之北。褒⽔又往东南流经褒口,就是褒⾕南面的山口。北面的山口叫斜⾕,所谓北出褒斜,就指这地方。褒⽔又往南流经褒县老城东面,就是褒中县,过去原是褒国。褒中县于汉昭帝元凤六年(前75 年)设置。褒⽔又往南流,注⼊汉⽔。汉⽔又往东流经万石城下,城在⾼原上,⾼原⾼十余丈,四周邻接平原,形状好像倒置的瓮。南面有⽔阻隔,西北两边都濒临汉⽔。此城向来是流民杂户所居的地方,因此人们又称为流杂城。,汉⽔又往东流经汉庙堆下,是过去汉女游过的地方。⽔旁有个钓台,后人在台上建庙,人们见那塌倒的庙基又⾼又大,就称它为汉庙堆。以后因讹传,又叫汉武堆,其实是错误的。
往东流过南郑县南,南郑县是从前褒国的附庸。周显王时,蜀国据有褒汉之地,到六国时,楚国兼并了褒汉。楚怀王时国力衰弱,褒就被秦夺取了。周掇王二年(前313 ) ,秦惠王在此设置汉中郡,是 据汉⽔来命名的。据老人相传:南郑这名称,始于郑桓公。桓公被⽝戎所杀,他的百姓向南逃奔,因此称为南郑。南郑也是汉中郡的治所。汉⾼祖⼊秦后,项羽封他为汉王,萧何说:天汉,是美好的名称。于是就建都于南郑。南郑大城周围四十二里,城內有个小城,南面临⽔,北面围筑城墙难谍,坚固的城墙和深井,都是汉时修建的。‘汉中土地肥沃,江流险恶,魏武把它比作 肋。他说:抛下了良马不去骑,还匆匆忙忙去另找什么呢?于是留下杜子绪镇守南郑,自己就回去了。晋咸康年间(335 一342 ) ,梁州刺史司马勋把小城东面三分之一隔断,作为梁州汉中郡南郑县的治所,自此以后,宋、齐、魏都照此相承下来。汉⽔南面就是汉 城,相传吕后居住在这里。有一条廉⽔,发源于巴岭山,往北流经廉川,所以就得了廉⽔之名。廉⽔又往北注⼊汉⽔。汉⽔在右面汇合了池⽔。池⽔发源于旱山,山下有祠,罗列着十二座石雕,也不知道它们的来历,大概是社神之类,老百姓四时都到这里来祈祷。池⽔俗称撩子⽔,灌溉着两岸田地,下游散流从左面注⼊汉⽔。汉⽔又往东流经长柳渡,长柳是村名。这里有汉朝太尉李固墓,碑铭还在,但文字剥落,不能辨认了。汉⽔又往东流经胡城南,义熙十三年(417 ) ,胡城上空布満密云,细雨绵绵,现出明亮耀眼的五彩灵光。人们相互谈论,说这是祥云,是吉兆,天明云散以后,只觉城崩地陷,半个城已沉没在⽔中了。崩陷处出现铜钟十二口,刺史索邀将钟送到洛 ,为宋公府所有。胡城南与扁鹊城相望。扁鹊从前一定来过这里,所以这座城就以他的名字流传下来了。汉⽔从两城之间流出,在右面汇合了磐余⽔。磐余⽔发源于南山巴岭上,分作两条,清泉带着晶莹的浪花飞流,向南的一条注⼊蜀⽔,向北的一条流注汉⽔,分流处叫作磐余口。庚仲雍说:磐余距胡城二十里。汉⽔又在左面汇合了文⽔,文⽔就是门⽔,发源于胡城北山的石洞中。老人说:杜 有仙人宮,宮的门前有石洞,所以称那里的平川为门川,流⽔为门⽔。门⽔往东南流经胡城北面,那一带有三座城隔着山⾕分布着,都有很深的护城河和坚固的城墙,⾼台相望,形成鼎立之势。门⽔向右注⼊汉⽔,汇流处称⾼桥溪口。汉⽔又往东流,黑⽔注⼊,黑⽔发源于北山,南流注⼊汉⽔。庚仲雍说:黑⽔离⾼桥三十里。诸葛亮《 笺》 说:早晨从南郑出发,晚上到黑⽔投宿,⽔路约四五十里,指的就是这条⽔;陆路则有百里。
又往东流过成固县南面,又往东流过魏兴郡安 县南面,滓⽔发源于旱山,北流注人。
常据《 华 国志》 说:蜀国以成固为乐城县。安 县从前隶属于汉中,魏把汉中的土地分出来,设置了魏兴郡,安 县隶属于魏兴。浑⽔发源于西南,往东北注⼊汉⽔。左⾕⽔从西北流来,就是婿⽔,婿⽔发源于北方的听山,山下有⽳⽔,⽳⽔往东南流经平原中部,那地方叫婿乡,⽔就称婿⽔了。平原中有个唐公祠,唐君字公房,是成固人,得道成仙,进⼊云台山,炼丹服食,⽩⽇升天。跟着他上天的 在天上啼,狗在云中吠,只有老鼠因为可恶,被留在地上,老鼠愤恨极了,在月光晦暗的夜晚,气得把肠胃都吐了出来,但随后又会生出新的肠胃,所以当时人们称为唐鼠。唐公房升仙那天,他女婿远行尚未回来,不能一同登上云头,来往于天上,相约在这片平原居住,说是无须担心老是降霜和蛟龙老虎之害。当地百姓以为确实如此。因而称这地方为婿乡,把⽔也称为婿⽔了。后来百姓又在此处为唐公房建庙,刻石立碑,表述灵异的事迹。婿⽔往南流经婿乡溪,出山后往东南流经通关势南面。通关势山⾼百余丈,山上有一座匈奴城,周围五里,环城有三道深沟。汉⾼祖北定三秦后,萧何据守汉中,他想往北修一条通往关中的道路,因而名为通关势。婿⽔又往东流经七女墓,七座坟墓散布于婿⽔两岸,罗列有如七星。墓⾼十余丈,墓地周围数亩。元嘉六年(429 ) ,洪⽔冲破了坟墓,坟中取出的铜不计其数,还发现一块砖,上面刻着:项氏伯无子,七女造棺榔等字,当时人们猜测这是项伯的坟墓。婿⽔北面有个七女池,池东有个明月池,形状仿佛半弦月,⽔流都可相通,通⽔渠道称张良渠,是张良所凿的。婿⽔又流经樊啥台南,台⾼五六丈,台上能容纳百余人。婿⽔又往东南流经大成固北面,此城地势很⾼,北临婿⽔。婿⽔北面有个韩信台,⾼十余丈,顶上能容纳百余人,相传汉⾼祖斋戒七⽇,在这里置坛设九宾礼,隆重地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婿⽔向东弯,向南转,又流经大成固城东,然后向南注⼊汉⽔,汇流处叫三⽔口。汉⽔又东流与益口⽔汇合。益口⽔发源于北山益⾕,往东南流注⼊汉⽔。汉⽔又往东流到浇城南面,与洛⾕⽔汇合。洛⾕⽔发源于北方的洛⾕,洛⾕北边通长安,⽔往南流,右面有境⽔注人。境⽔发源于西溪,往东南流,与洛⾕⽔汇合后成为 流,往南流过境城西边,往南注⼊汉⽔。汉⽔又往东流经小成固南,州治是大城固,以后把县治移到这里,因称小成固城。小成固城以北一百二十里,有个地方叫兴势坂。诸葛亮率兵出洛⾕,在兴势驻军防守,置烽火楼,点燃烽火处,把汉⽔照得一片通明。汉⽔又往东流经上涛,又流经龙下,这一段溪中多 石,⽔流湍急,惊涛怒吼,因此有上涛、下涛的名称。龙下是地名,那里有许多坟墓,从前称此处的馆舍为龙下亭。从⽩马到此地,汉⽔两岸平川,⽔源丰富,土地肥沃,三蜀受益。过了这里,从汉⽔逆流而上,就开始走山路了。汉⽔又往东流经石门滩 是一条山峡,东流与酉⽔汇合。酉⽔发源于秦岭酉⾕,往南流经重山与寒泉汇合。寒泉发源于东面的寒泉岭,源头的泉⽔在山顶上噴涌而出,望去相互 错,仿佛瀑布一样,⽔流急泻而下,冲 岩石,⽔花飞溅,像雨点似的纷纷洒下,此种情景十分类似厌原的风雨之池。⽔往西流,注⼊酉⽔。酉⽔又往南流注⼊汉⽔,汇流处称为酉口。汉⽔又往东流经劝墟滩,《 世本》 说:舜居住在劝呐,在汉中西城县。有人说:妨墟在西北,是舜居住的地方,也称姚墟,因此舜的后代有姓姚的,也有姓劝的,劝、姚二姓不同,不知究竟应当依哪一个才对。我查考了应劭的有关说法,劝墟是在西城的西北面。汉⽔又往东流经猴径滩。这里山上有许多猿猴,它们喜 从险处下来饮⽔,溪滩就因此而得名。汉⽔又往东流经小⻩金和大⻩金南面,山上有个⻩金峭,与⽔北的⻩金⾕隔江相望,那里有个⻩金戍,背倚山边的峭壁,凭险曲折长达七里。因氏族攻掠汉中,所以在此据险驻防,建立堡垒,与铁城相对。一城建在山上,可容百余人,一城筑在山下,能安顿百来人。因为地势险峻,所以用金、铁命名。从前杨难当命令魏兴太守薛健据守⻩金戍,姜宝据守铁城,宋派遣秦州刺史萧思话西征,萧思话命令 平太守萧垣攻克两城,敌兵退到酉⽔。汉⽔又往东流,与蓬藤溪口汇合。蓬藤⽔发源于北方的就⾕,⾕在长安西南。⽔往南流经巴溪戍西面,又往南流经 都坂东面。此处山坡从上到下东盘西转,共有十九道弯,西面连接寒泉岭。《 汉中记》 说:从西城翻越⻩金峭、寒泉岭、 都坂,⾼山峻岭,层层叠叠,绝壁万丈,攀上一座山峰,以为已经翻过裕山、泰山那样的⾼峰了,可是抬头再看前面的山岭,都比过来的山还要加倍⾼峻。攀登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之间,置⾝于缥缈的云雾之上,回头瞻望走过来的路, 蒙深杳,到处隐伏着不可测的凶险。山上有很多野牛、野羊,翻崖越岭,奔跑如飞,那些巨兽一撞到树木,周长二三尺的树也会被撞倒。山势的险峻,地形的起伏,真到了极点。⽔往南流经蓬藤溪,称为蓬藤⽔,往南流注⼊汉⽔,汇流处称为藤口。汉⽔又往东流,在右面与洋⽔汇合,这里河面宽阔,约有几里。洋⽔源出巴山,向东北流经平 城。《 汉中记》 说:平 城原是西乡县的治所,从成固南行是三百八十里,距南郑四百八十里。洋川是汉朝戚夫人的诞生地。汉⾼祖得了她,对她十分宠爱。戚夫人思念家乡,想吃洋川米,汉⾼祖特设释站,从洋川到长安。并免除当地的赋税和摇役,改名为县。为了纪念戚夫人诞生这件祥瑞的喜事,于是把那地方改名为祥川。此城就是定远城。汉和帝永元七年伪5 )封班超为定远侯,把汉中郡南郑县的西乡封给他,就是这地方。洋⽔又往东北流,注⼊汉⽔,汇流处称为城 ⽔口。汉⽔又往东流经敖头,从前这是建立过粮仓的地方,敖头的路沿山而过,是⽔陆 通枢纽,魏兴郡安康县的治所就在这里。建有驻防堡垒,管理流民杂户。汉⽔又往东流与直⽔汇合。直⽔发源于北面的子午⾕岩岭下,往南流分出一条支流,往东注⼊旬⽔;又往南流经褪阁下,有一座边防城堡,筑在⾼⾼的山头上,下临深渊。张子房把山上的栈道全部烧毁,以表示决不后退的决心。直⽔又往南流经直⾕,经过直城西,而后南流注⼊汉⽔。汉⽔又往东流经直城南,又往东流经千渡到虾蟆颇,流过汉 、抚口直到彭溪、龙灶,这两处都是溪涧沙滩名。汉⽔又往东流经晋昌郡的宁都县南面,县治在松溪口。又往东流经魏兴郡广城县,县治在王⾕。⾕道向南通巴撩,那里有盐井,吃了会使人患咽喉病。汉⽔又往东流经鱼脯⾕口,从前西城、广城两县从此⾕为分界。
文往东流过西城县南面。
汉⽔又往东流经鳖池南面的鲸滩。鲸,是大的意思。《 蜀都赋》 说。奔流不息的汉⽔浪涛滚滚,发出惊雷似的轰鸣,远望⽔天相连,无边无际;近观云雾 茫,昏昏嚎檬。东流经岚⾕北口,这一带重峦叠嶂,溪涧幽深,断崖峡⾕,深沓险峻;山风溅赡,山岚缭绕,所以峡⾕得了这个名字。汉⽔又往东流,右岸有大势,因有急流阻隔,所以又称为急势。这里依山筑了一座小城,周围二里,属梁州督护吉握所管辖。符坚派遣偏军韦钟进攻吉抱,吉抱坚守了二年,攻不下来;最后由于没有援军,才被攻陷。汉⽔右面正对月⾕口,山里有个坂月川,这片⻩土川原,肥沃而平坦,⽔田很多,到处种満桑⿇。所以孟达《 与诸葛亮书》 里,赞美这片平川土壤的肥美。汉⽔又往东流经西城县旧城南,《 地理志》 说:西城是汉中郡的肩县。汉末则是西城郡。建安二十四年(219 ) ,刘备任命申仪为西城太守,后来申仪据有该郡投降了魏国,魏文帝把它改为魏兴郡,郡治在西城县旧城。氏族攻略汉川时,梁州把治所移到这里。城內有舜祠、汉⾼帝庙,安排了九户百姓,每年按时祭祀。汉⽔又东流,就到擅湍,急流奔腾,⽔浪滔天。古时老人们传说,有一条鲍鱼 着浪涛奋力逆流而上,游到此处则鱼鳃破裂,力竭而上,因而名为擅湍。汉⽔又往东流与旬⽔汇合,旬⽔发源于北面的旬山,往东南流经平 戍下,与直⽔的支流汇合,往东流经平 戍注⼊旬⽔。旬⽔又往东南流,经过旬 县与柞⽔汇合,柞⽔发源于西方的柞溪,往南流经重岩堡西面,又转向东流,经堡南往东南注⼊旬⽔。旬⽔又往东南流经旬 县南,该县北山有个悬书崖,⾼五十丈,崖壁上刻着字,人不能上,不知刻的是什么。山下有个石坛,坛上有五处马脚印,所以把山叫马迹山。旬⽔又往东南流,注⼊汉⽔,汇流处叫旬口。汉⽔又往东流经木兰寨南面,右岸有一座城,名叫伎陵城,周围数里;左岸有几十道用石块堆砌成的壁垒,重重叠叠的营垒延绵几十里,这就是木兰寨。据说吴国派军队到这里援救孟达。汉⽔又往东流,左面接纳了育溪,兴晋、旬 两县,就以这条溪⾕为分界。汉⽔又往东流与甲⽔口汇合,此⽔发源于秦岭山,往东南流经金井城南,又往东流经上庸郡北面,与关衬⽔汇合。关衬⽔发源于上洛郡 亭县北面的青泥西山,往南流经 亭聚西。这条⽔俗称平 ⽔,南流与丰乡川⽔汇合。丰乡川⽔发源于弘农县丰乡东山,往西南流经丰乡旧城南。京相潘说:南乡浙县有旧鄂乡,就是《 舂秋》 所说的丰渐。在《 地理志》 里,属于弘农郡,现在属于南乡郡。丰乡川⽔又往西南流,与关衬⽔汇合。关衬⽔又往南流,到上津注⼊甲⽔。甲⽔又往东南流经魏兴郡兴晋县南面,该县是在晋武帝太康年间( 280 - 289 )设置。甲⽔又往东流,在右面注⼊汉⽔。汉⽔又往东流,有龙渊,渊上有山,山上岩石像胡人的鼻子,所以称为胡鼻山;下临龙井诸,⽔深数丈。汉⽔又往东流经魏兴郡锡县旧城北面,就到⽩石滩。锡县从前是《 舂秋》 里所说的锡⽳地方,过去属汉中,就是王莽时的锡治。该县有锡义山,方圆百里,山形如城,四面有门,山上有石坛,长数十丈,民间传说:这是众仙居住的地方。现在常有道士数十人住在那里,他们披着头发,吃的是术。这座山很⾼峻,峡⾕深幽,遍地长着薇薪草。这种草风吹不倒伏,无风却会自行摇摆。汉⽔又往东流经长利⾕南边,进⼊山⾕,有一座旧县城,就是长利旧城。汉⽔又往东流经姚方,是舜后裔的一个分支居住的地方,因而地名中带有姚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