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是乔斯坦·贾德创作的经典经典名著作品 |
![]() |
|
阿珂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 书号:40604 时间:2017/9/16 字数:14857 |
上一章 康德 下一章 ( → ) | |
…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过了夜午,少校才打电话回家祝席德生⽇快乐。 是妈妈接的电话。 “席德,是找你的。” “喂?” “我是爸爸。” “你疯了吗?现在已经半夜了。” “我只是想跟你说生⽇快乐…” “你已经说了一整天了。” “可是…在今天还没过完前,我不想打电话给你。” “为什么?” “你没收到我的礼物吗?” “收到了。谢谢你。” “那你就别卖关子了。你觉得怎么样?” “很 ![]() “你要吃才行。” “可是那本书太昅引人了。” “告诉我你读到哪里了?” “他们进去少校的小木屋了,因为你找了一只⽔怪来捉弄他们。” “那你是读到启蒙时期那一章了。” “还有德古⽇。” “那么我并没有弄错。” “弄错什么?” “我想你还会再听到一次生⽇快乐。不过那次是用音乐来表现的。” “那我想我最好在觉睡前再读一些。” “那么你还没有放弃啰?” “我今天学到的比…比从前都要多。我几乎不能相信现在距离苏菲放学回家发现第一封信时还不到二十四小时。” “是呀,真奇怪,居然只花了这么一点时间。” “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替她难过。” “你是指妈妈吗?” “不,我说的当然是苏菲。” “为什么呢?” “她完全被搞胡涂了,真可怜。” “可是她只是…我的意思是…” “你是不是想说她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是的,可以这么说。” “可是我认为苏菲和艾伯特真有其人。” “等我回家时我们再谈好了。” “好吧!” “祝你有个美好的一天。” “你说什么?” “我是说晚安。” “晚安。” 半小时后,席德上 ![]() 她脑海里想象着她置⾝于林间小木屋墙上那幅画的里面。她很好奇,不知道一个人是否可以从画中伸出头来向四周张望。 …⼊睡前,她又看了几页大讲义夹里的东西。 ***** 苏菲将席德的⽗亲写的信放回壁炉架上。 “有关联合国的事并不是不重要,”艾伯特说“但我不喜 ![]() “这点你不需要大担心。” “无论如何,从今天起,我决定要无视于所有类似⽔怪等等的不寻常现象。接下来我要谈康德的哲学。我们就坐在窗户旁吧!” 苏菲注意到两张扶手椅间的小茶几上放着一副眼镜。她还发现那镜片是红⾊的。 也许是遮挡強光的太 ![]() “已经快两点了。”她说。“我得在五点前回家。妈妈可能已经安排了我的生⽇节目。” “算算还有三小时。” “那我们就开始吧!” “康德于1724年诞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Konigs—berg),⽗亲是一位马鞍师傅。康德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镇上,一直到他八十岁过世为止。他们一家人都是非常虔诚的教徒,而他的宗教信仰也成为他的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他和柏克莱一样,觉得有必要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 “谢啦!我已经听太多柏克莱的事了。” “康德是我们到目前为止谈过的哲学家中唯一曾在大学里教授哲学的人。他是一位哲学教授。” “教授?” “世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断找寻他对哲学问题的答案的人。另一种则是精通哲学史,但并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的人。” “康德就是那种吗?” “他两者都是。如果他只是一个很好的哲学教授,通晓其他哲学家的理念,他就不会在哲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不过,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康德对于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了解。他对笛卡尔和史宾诺莎的理 ![]() “我说过请你不要再提柏克莱了。” “你应该还记得理 ![]() 休姆更指出,我们透过感官认知所能获得的结论显然有其限制。” “那么康德同意哪一派说法呢?” “他认为两派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正确,也有一部分是错误的。 在这方面大家一致关心的问题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能够有什么样的知识?自从笛卡尔以来的哲学家们都专注于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提出两种最大的可能 ![]() ![]() “那康德怎么想呢?”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同时透过感官与理 ![]() ![]() ![]() ![]() “如果你不赶快举一个例子,这些话我可是听不懂。” “首先,康德同意休姆和经验主义者的说法,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透过感官而来的,但他也赞成理 ![]() ![]() “这就是你举的例子呀?” “我们还是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好了。请你帮我把那边茶几上的眼镜拿来好吗?对,就是那副。好,请你戴上它。” 苏菲把眼镜戴上。于是她眼中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全都变红了。原本淡淡的颜⾊变成了红粉⾊,原本是深⾊的,则变成深红⾊。 “你看到什么?” “每一件东西都跟以前一样,只不过都变红了。” “这是因为眼镜限制了你感知现实世界的方式。你看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你周遭世界的一部分,但你怎么看它们却取决于你所戴的眼镜。因此,即使你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红⾊的,你也不能说世界是红⾊的。” “当然了。” “现在你如果到树林里去散步,或回到船长弯去,你会看到平常你见到的一切,只是它们统统会变成红⾊的。” “对,只要我不拿下这副眼镜。” “这正是康德之所以认为我们的理 ![]() “什么样的倾向?” “我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For摸fintuition)。他強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换句话说,我们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因为我们无法脫掉理 ![]() “所以他认为我们天生就能够在时间与空间里感知事物?” “是的,可以这么说。我们看见什么虽然视我们生长在印度或格陵兰而定,但不管我们在哪里,我们体验到的世界就是一连串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过程。这是我们可以预知的。” “可是时间和空间难道不是存在于我们本⾝之外的事物吗?” “不。康德的概念是: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 ![]() “这种看事情的方式倒是很新颖。” “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 ![]() “我想我懂你的意思了。” 因果律 “康德宣称,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 他把这个现象称为人类认知问题上的‘哥⽩尼⾰命’。意思是这种看法和从前的观念截然不同,就像哥⽩尼当初宣称地球绕着太 ![]() ![]() “我现在了解为何他认为理 ![]() ![]() ![]() “就拿因果律来说,休姆认为这是人可以经验到的,但在康德的想法中,因果律仍然属于心灵这部分。” “请你说明⽩一些。” “你还记得休姆宣称,我们只是因为受到习惯的驱策,才会以为各种自然现象之向有所关联吗? ![]() “对,我记得。” “休姆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康德则认为因果律的存在正是人类理 ![]() ![]() “可是在我认为因果律是存在于物质世界的法则,并不存在于我们的心灵。” “康德的理论是:因果律是 ![]() ![]() “拜托,我的德文不是很好。” “康德认为‘事物本⾝’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这点很重要。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真的吗?” “你每天早上出门前,一定不知道今天会看到什么事情或有什么经验。但你可以知道你所看到、经验到的事物都是发生在时间和空间里的事物。你也可以确定这些事物可以适用因果律,因为你的意识里就存在着这个因果律。”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人类的构造不一定会像现在这样?” “是的,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官构造,对于时间和空间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感觉。我们甚至可能被创造成一种不会到处去寻求我们四周事物的成因的生物。” “这是什么意思?” “假设有一只猫躺在客厅的地板上,然后突然有一个球滚进来。你想那只猫会有什么反应?” “这个我试过好几次了。这时候猫咪就会去追那个球。” “好,现在再假设坐在客厅里的是你。如果你突然看到一个球滚进来,你也会跑去追那个球吗?” “首先我会转⾝看看球是从哪里来的。” “对了,因为你是人,你势必会寻求每一件事物的原因,因为因果律是你构造中的一部分。” “然后呢?” “休姆认为我们既不能感知自然法则,也不能证明自然法则。康德对这点不太苟同。他相信他可以证明事实上我们所谓的自然法则乃是人类认知的法则,由此而证明这些法则的实真 ![]() “小孩子也会转⾝看看球从哪里来的吗?” “可能不会。但康德指出,小孩子的理 ![]() “这样的心灵将是很奇怪的心灵。”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做个总结。 ![]() 艾伯特和苏菲继续坐了一会,看着窗外的世界。突然间苏菲瞥见湖对岸的树丛间有一个小女孩。 “你看!”苏菲说。“那是谁?” “我不知道。” 小女孩只出现了几秒钟就消失了。苏菲注意到她好像戴了一顶红⾊的帽子。 “我们绝对不可以因为那种事情而分心。” “那你就继续说吧。” “康德相信我们的心灵所能感知的事物很明显的有其限制,你可以说是我们的心灵所戴的‘眼镜’给我们加上了这种限制。” “怎么会呢?” “你应该还记得康德之前的哲学家曾经讨论过一些很‘大’的问题,如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上帝是否存在、大自然是否由很多看不见的分子所组成,以及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的等等。” “嗯。”“康德认为我们不可能得到这些问题确实的答案,这并不是因为他不肯讨论这方面的问题,相反的,如果他对这些问题不屑一顾,那他就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哲学家了。” “那他怎么说呢?” “慢慢来,要有耐心。康德认为在这些大问题上,理 ![]() ![]() ![]() “为什么不能呢?” “当你戴上那副红⾊的眼镜时, ![]() “感官知觉和理 ![]() “对。我们的知识材料是透过感官而来,但这些材料必须符合理 ![]() ![]() ![]() ![]() “譬如说看到球滚过地板的时候就会问球从哪里来。” “没错。可是当我们想知道世界从何而来,并且讨论可能的答案时,我们的理 ![]() “也可以说我们是滚过地板这个球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 “可是人类理 ![]() ![]() “谢啦。这种感觉我很清楚。” “谈到现实世界的本质这类重量级的问题,康德指出,人永远会有两种完全相反,但可能 ![]() ![]() “请举一些例子好吗?” “我们可以说世界一定有一个开始的时刻,但我们也可以说,世界无所谓终始。这两种说法同样都有道理。这两种可能 ![]() ![]() “不,这两种可能 ![]() “你可能还记得德谟克里特斯和那些唯物论者曾说过,大自然中的万物一定是由一些极微小的分子组成的。而笛卡尔等人则认为扩延的实真世界必然可以一再分解成更小的单位。他们两派到底谁对呢?” “两派都对,也都不对。” “还有,许多哲学家都认为自由是人类最珍贵的财产之一。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像是斯多葛学派和史宾诺莎等人,相信万事万物的发生 ![]() ![]() “这两种看法都一样合理,也一样不合理。” 信仰 “最后,如果我们想借理 ![]() ![]() “那康德的看法呢?” “这两种理由他都不接受。他认为无论理 ![]() ![]() “可是你刚开始时说过康德想维护基督教信仰的基础。” “是的,他开创了一个宗教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理 ![]() “这就是他挽救基督教的方式吗?” “可以这么说。值得一提的是康德是一个新教徒。自从宗教⾰命以来,基督新教的特⾊就是強调信仰的重要 ![]() ![]() “原来如此。” “不过康德除了认定这些大问题应该 ![]() “这么说他所做的和笛卡尔是一样的。首先他怀疑我们所能理解的事物,然后他从后门把上帝走私进来。” “不过他和笛卡尔不同的一点是:他特别強调让他如此做的并不是他的理 ![]() “意思是…?” “所谓‘设准’就是某个无法证实的假设。而所谓‘实践的设准’则是某个为了实践(也就是说,为了人类的道德)而必须假定为真的说法。康德说:‘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有必要假定上帝存在。’” 这时突然有人敲门。苏菲立刻起⾝要开门,但艾伯特却一点也没有要站起来的意思。苏菲问道:“你不想看看是谁吗?” 艾伯特耸耸肩,很不情愿地站起来。他们打开门,门外站了一个穿着⽩⾊夏装、戴着红帽的小女孩,也就是刚才出现在湖对岸的那个女孩。她一只手臂上挽着一个装満食物的篮子。 “嗨!”苏菲说“你是谁?” “你难道看不出我就是小红帽吗?” 苏菲抬头看着艾伯特,艾伯特点点头。 “你听到她说的话了。” “我在找我 ![]() ![]() “这里不是你 ![]() ![]() 他手一挥,苏菲觉得他仿佛是在赶苍蝇似的。 “可是有人托我转 ![]() 接着她菗出一个小信封,递给苏菲,然后就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小心大野狼啊!”苏菲在她⾝后喊。 这时艾伯特已经走向客厅了。苏菲跟着他,两人又像从前那样坐了下来。 “哇!居然是小红帽耶!”苏菲说。 “你警告她是没有用的。她还是会到她 ![]() ![]() “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她到 ![]() ![]() “只不过是一个小把戏罢了。” 苏菲看着小红帽给她的那封信。收信人是席德。她把信拆开,念了出来: 亲爱的席德:如果人类的脑袋简单得⾜以让我们了解的话,我们还是会愚笨得无法理解它。 爱你的爸爸 艾伯特点点头。 “没错。我相信康德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不能够期望了解我们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了解一朵花或一只昆虫,但我们永远无法了解我们自己。” 苏菲把信上谜样的句子念了好几遍。艾伯特又继续说: 伦理学 “我们不要被⽔怪之类的东西打断。在我们今天结束前,我要和你谈康德的伦理学。” “请快一点,我很快就得回家了。”“由于休姆怀疑我们透过理 ![]() “休姆说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是吗?他说我们不能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 “休姆认为无论我们的理 ![]() “这是可能想象的。” “康德一向觉得是与非、对与错之间确实是有分别的。在这方面他同意理 ![]() ![]() ![]() ![]() “这是天生的?” “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像理 ![]() “这个道德法则的內容是什么呢?” “由于这个法则在于每个经验之先,因此它是‘形式的’,也就是说,它必不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况。因为它适宜于古往今来每个社会、每一个人,所以它不会告诉你,你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什么事,而是告诉你,在所有的情况下你应该有的行为。” “可是就算你內心有一套道德法则,如果它不能告诉你在某些情况下应该怎么做,那又有什么用呢?” “康德指出,这套道德法则乃是‘无上命令’(categoricalimper—afive),意思就是这套法则是‘无条件的’、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它也是一项‘命令’,是強迫 ![]() “原来如此。” “康德用好几种方式来说明这个‘无上命令’。首先他说应如此做,好使你做事的原则将透过你的意志而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 “所以当我做某件事时,我必须确定自己希望其他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一点也没错。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会依据內心的道德法则来行事。康德也说明‘无上命令’的意义乃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而不要将他当成达成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别人。” “没错,因为每一个人本⾝就是目的。不过,这个原则不只适用于他人,也适用于我们自己。我们也不可以利用自己,把自己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这使我想到圣经上的金科⽟律: ![]() “是的,这也是一个‘形式上’的行为准则,基本上适用于所有道德抉择。你可以说你刚才讲的金科⽟律正是康德所谓的普遍 ![]() “可是这显然只是一种论断而已。休姆说我们无法以理 ![]() “ ![]() ![]() “我开始觉得我们谈的其实就是良心。因为每个人都有良心,不是吗?” “是的,当康德描述道德法则时,他所说的正是人类的良心。我们无法证明我们的良心告诉我们的事情,但我们仍然知道它。”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很好或帮助别人,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做会有好处,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想成为一个受 ![]() ![]() “可是如果你只是为了想受人的 ![]() ![]() “譬如说,我们可能会感觉为红十字会或教会的义卖筹款是我们的义务。” “是的,重要的是:你是因为知道一件事情是你应该做的才去做它。即使你筹的款项在街上遗失了,或它的金额不⾜以使那些你要帮助的人吃 ![]() ![]() “为什么他一定要分清楚在哪一种情况下我们做的事才真正符合道德原则?我想最重要的应当是我们做的事确实对别人有所帮助。” “的确如此。我想康德一定不会反对你的说法。但是,只有我们自己确知我们纯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 “只有在遵守一项法则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这不是很奇怪吗?” “对于康德来说并不奇怪。你也许还记得他必须‘假定’人有自由意志。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康德也说过每一件事都服从因果律,那么我们怎么会有自由意志呢?” “我怎么会知道?” “在这点上,康德把人分为两部分,有点像笛卡尔说人是‘二元的受造物’一样,因为人有⾝体,也有心灵。康德说,做为一个由物质形成的生物,我们完全受到不变的因果律的支配。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感官经验。这些经验因为某种必要 ![]() ![]() “请你再说明一下。” “做为一个由物质形成的存在者,我们完全属于自然界,因此受到因果律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自由意志可言。可是做为一个有理 ![]() ![]() “是的,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对的。因为是我自己(或我內心的某种东西)决定不要对别人不好的。” “所以当你选择不要对别人不好时——即使这样会违反你自己的利益——你就是在从事自由的行为。” “而如果你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就不算自由或立独。” “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立独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脫自我的 ![]() “那动物呢?我想它们大概只是遵循自己的天 ![]() “对。这正是动物与人不同的地方。” “我懂了。” “最后,我们也许可以说康德指引了一条道路,使哲学走出了理 ![]() 艾伯特靠回椅背。 “说完了。”他说。“我想我已经把康德最重要的理念告诉你了。” “也已经四点十五分了。” “不过还有一件事。请你再给我一分钟的时间。” “老师没讲完,我是不会离开教室的。” “我有没有说过康德认为如果我们只是过着感官动物的生活,我们就没有自由可言?” “有,你说过类似的话。” “可是如果我们服膺宇宙普遍的理 ![]() “说过呀。你⼲嘛要再说一遍?” 艾伯特倾⾝向前,靠近苏菲,深深地凝视她的眼睛,并轻声地说道:“苏菲,不要相信你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 “你是什么意思?” “孩子,你要走另外一条路。” “我不懂。” “人们通常说:眼见为信。可是即使是你亲眼见到的,也不一定能相信。” “你以前说过类似的话。” “是的,在我讲帕梅尼德斯的时候。” “可是我还是不懂你的意思。” “唔…我们坐在台阶上讲话的时候,不是有一只所谓的⽔怪在湖里翻腾吗?” “对呀。真是大奇怪了。” “一点也不奇怪。后来小红帽来到门口说:‘我在找我 ![]() ![]() “你以为…” “我说过我有一个计划。只要我们坚守我们的理 ![]() 有好一会儿,苏菲只是坐在那儿惊奇地注视着他。 “你走吧。”他终于说。“我会打电话通知你来上有关浪漫主义的课。除此以外,你也得听听黑格尔和祁克果的哲学。可是只剩一个礼拜少校就要在凯耶维克机场着陆了。在那之前,我们必须设法挣脫他那死 ![]() ![]() “那我走了。” “等一下——我们可能忘记了最重要的事。” “什么事?” “生⽇快乐歌。席德今天満十五岁了。” “我也是呀。” “对,你也一样。那么我们就来唱吧。” 于是他们两人便站起⾝来唱: 祝你生⽇快乐、祝你生⽇快乐、祝亲爱的席德生⽇快乐、祝你生⽇快乐… 已经四点半了。苏菲跑到湖边,划到对岸。她把船拉进草丛间,然后便开始快步穿过树林。 当她走到小路上时,突然看到树林间有某个东西在动。她心想不知道是不是小红帽独自一人走过树林到她 ![]() ![]() 她走向前去,那个东西只有一个娃娃大小。它是棕⾊的,⾝上穿了一件红⾊的⽑⾐。 当她发现那是一个玩具熊时,便陡然停下了脚步。 有人把玩具熊留在森林里,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问题是这只玩具熊是活的,并且正专心一意地忙着某件事。 “嗨!”苏菲向它打招呼。“我的名字叫波波熊。”它说。“很不幸的。我在树林里 ![]() “也许 ![]() “你说的话太难懂了。别忘了,我只是一只小熊,而且不是很聪明。” “我听说过你的故事。” “你大概是爱丽丝吧!有一天罗宾告诉我们你的事。所以我们才见过面。你从一个瓶子里喝了好多好多的⽔,于是就愈变愈小。可是然后你又喝了另外一瓶⽔,于是又开始变大了。你真该小心不要 ![]() “我不是爱丽丝。” “我们是谁并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是什么,这是猫头鹰说的话。它是很聪明的。有一天,天气很好时,它说过七加四等于十二。驴子和我都觉得自己好笨,因为算算术是很难的。算天气就容易得多。” “我的名字叫苏菲。” “很⾼兴见到你,苏菲。我说过了,我想你一定是没到过这儿。不过我现在得走了,因为我必须要找到小猪。我们要去参加一个为兔子和它的朋友们举行的盛大花园宴会。” 它挥了挥它的手掌。苏菲看到它的另外一只手里拿着一小片卷起来的纸。 “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苏菲问。 小熊拿出那张纸说:“我就是因为这个才 ![]() “可是那只是一张纸呀!” “不,这不只是一张纸。这是一封写给‘镜子另外一边的席德’的信。” “原来如此,你可以 ![]() “你就是镜子里面的那个女孩吗?” “不是,可是…” “信一定要 ![]() “可是我认识席德。” “那又怎么样?就算你跟一个人很 ![]() “我的意思是我可以帮你转 ![]() “那还差不多。好吧,苏菲,你拿去吧。如果我可以把这封信 ![]() 小熊说完了,就把那张折起来的纸 ![]() 亲爱的席德:很可惜艾伯特没有告诉苏菲,康德曾经倡议成立“际国联盟” 他在《永远的和平》那篇论文中写道,所有家国都应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际国联盟,以确保各国能够和平共存。这篇论文写于一七九五年。过了大约一二五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际国联盟成立了,但在第二次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所以康德可说是联合国概念之⽗。康德的主旨是,人的‘实践理 ![]() 爱你的爸爸 苏菲将纸条放进口袋,继续走回家。艾伯特曾经警告她在树林里会发生这样的事,但她总不能让那只小玩具熊在树林里滚来滚去,不停地找寻“镜子那边的席德”吧! |
上一章 苏菲的世界 下一章 ( → ) |
乔斯坦·贾德的最新经典名著《苏菲的世界》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珂小说网只提供苏菲的世界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苏菲的世界是乔斯坦·贾德的作品,章节来源于互联网网友。 |